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冥思,许久都不曾回醒…… 步履在莽莽苍苍的大地,面对这赤裸的文化,心中有种莫名的悸动。拈起一脚脚尾页,方才知这《文化苦旅》的厚重。却又如酒般荡醉,麻痹你的经络。于是。我将文化含在唇间。味道比秋茶还要苦涩。当我凝神文化圣洁的神韵时,思绪随风飘散。  相似文献   

2.
6月5日晴冥思,许久都不曾回醒……步履在莽莽苍苍的大地,面对这赤裸的文化,心中有种莫名的悸动。拈起一脚脚尾页,方才知这《文化苦旅》的厚重。却又如酒般荡醉,麻痹你的经络。于是,我将文化含在唇间,味道比秋茶还要苦涩。当我凝神文化圣洁的神韵时,思绪随风飘散。冉冉的日光,唤起我沉醉许久的无限遐想。他正用破旧的扫帚,刷去百年的灿烂;他正用冷白的石灰,掩盖千年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从字面上看,《文化苦旅》像一本游记,也像是余秋雨的一本自传,到处有他童年和故乡的足迹。随着余秋雨的脚印,我渐渐地寻觅出了属于他,也属于这本书的旅途中的一站站……第一站:童年的故乡余秋雨的故乡在余姚的一个穷困落后的村庄里,《牌坊》、《庙宇》、《夜航船》、《信客》、《老屋窗口》等精彩的文章都是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写的。透过余秋雨细腻的描写,我在脑海中也隐约地勾勒出了一个美丽淳朴的乡村:在青山绿水中镶嵌着一条条用石头铺成、凹凸不平的台阶小路;农田间的石板上睡着赤膊乘凉的农夫;偶尔有几个路过的走脚小贩;杂草丛生的地里…  相似文献   

4.
读余秋雨先生的书是一趟心灵的旅程,途中允满了艰辛和思考,正如先生的书名一般,是一趟“苦旅”。这其中充斥的,是对历史的思索、对文化的拷问,是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及其心路历程的探微。跟随着先生的笔触,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江南雨巷、小桥流水……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时空,全像画卷一般得以展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5.
每一次读《文化苦旅》,就好像身陷一场沙尘暴,在深沉的文字间步履维艰,被千年沉淀的沧桑感压得.抬不起身子。  相似文献   

6.
<正>一直想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直到昨天才终于如愿以偿。嗅着那醉人的墨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听人说,《文化苦旅》是要带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去读的一本书,对此我曾十分不解,但刚看完第一篇,我的眼眶里就已满是泪水。是感动?是悲伤?我想,更多的是我感受到了文字中对  相似文献   

7.
金伋昊 《新读写》2013,(6):62-63
刚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中满是疑惑与好奇,看标题《文化苦旅》便知这是作者的山水游记,但令我疑惑的是既为旅行又何来苦呢?我好奇作者为何而苦。当我静下心来细读此书才明白,作者苦的并不是旅行,而是一份情,一颗心。  相似文献   

8.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以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是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道:“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然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相似文献   

9.
刘昀 《新读写》2008,(6):21-21
现任柳州市副市长在总结柳州市发展成果时说:“这两年柳州的开发与崛起,还得感谢柳宗元和其他南下的贬官,他们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听周杰伦的慢歌,歌词已成一种背景,旋律中流淌着淡雅的生命真诚,总会把思绪带到遥远缥缈的地方,而余秋雨的散文,荡漾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内在  相似文献   

11.
卑微的旁观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杖芒鞋,一袭蓑衣的男子在漫天烟雨中踽踽独行,走过的不是路,不是桥,既非山,亦非水,而是茫茫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三峡》中他赞赏李白的豪性,却未曾永留白帝;惊艳于神女峰的多姿,却未曾赋词歌咏;无论是敦煌的道骨仙风,还是都江堰的豪情万丈,都只有博他浅浅一笑,再也留不住他前进的步伐。他是个传颂者,对于他笔下的山山水水,人们都怀有近乎仰慕的喜爱;他更是个旁观者,什么越女恩仇三国纷争都尽入他的法眼。然而,旁观者是卑微的存在,无法去改变什么,只能看着一切渐渐远去,但他又无法自拔地在旅途中糅入过多情感——为敦煌的劫难悲叹。…  相似文献   

12.
以我读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本书的书名,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相似文献   

13.
评论界曾称余秋雨的苦旅系列为“大散文”,就其文化的容量乃至思想的博大、历史纵横与透视而言,确实够大的。但我以为,这还仅仅是其形式而已,不足以道出余秋雨散文的本质特征,应当说余氏散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写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这是一个命题,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个命题的最佳阐释与印证,我仅是想把这个命题说出来而已。《文化苦旅》是人们对余秋雨散文认识的聚焦,而又不能完全作为余氏“文化散文”的代表,我以为最好的甚至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散文”还是此书  相似文献   

14.
我并非是一个喜欢看那些有深度内涵的书的人,但激起我如此兴趣的源于课本上的那篇《道士塔》。作者在书中,或言辞犀利,入木三分,或诙谐调侃,油嘴滑舌,也可能一本正经,深沉厚重。那犀利的笔锋和嘲讽的言  相似文献   

15.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  相似文献   

16.
<正>我很喜欢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作品。这位说自己是一位行者、一个走在路上的文化人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在行走中洞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用生命直面穿越千年的人类文化。他睿智而优美的文字,向来以中国数千年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作背景,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7.
题目1.读《××××》真快乐(痛快、感动……)2.写日记(原人教版) 提示:这两个题目,一是读后感,一是日记,都是我们写作练笔时常用的文体,便于我们自由地抒发情感,发表见解。写第一个题目,要着力写出自己对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认识或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对原作内容的简单复述上。同时,对作品的认识体会不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只需抓住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把它写深写透即可。写第二个题目,要着力表现生活本色,体现时代风貌,突出个性色彩。此外,有真情实感也是写好日记的一大要诀,写日记最忌讳流水账式地记录事件。知晓这些,你尽可以大胆地拿起笔,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白美万)  相似文献   

18.
《海外英语》2013,(8):62-63
我的朋友埃文斯夫妇(DavidandJanEvans)亲自签名并把《文化相聚》寄给我,这是一本由他们和张子清教授一起主编的中文书,JanandDavid还曾经是我的hostfamily,夫妇俩作为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自1988年起曾先后三次到中国的云南、广州、南京教学和校际交流.他们对中国及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收到这本书后,就利用周末时间一口气读完,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对物的看法,你的态度决定了一生的高度。你认为自己贫穷,无可救药,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积极、主动地面对贫困那贫困,果真会慢慢远去。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风物、哲思相融合的叙述中,追寻历史现象、描绘文人形状、剖析文明兴衰、追究文化命运,以激愤的底气、悲壮的情韵把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对时代和社会的感怀,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浓郁的人文批判精神和立足于精神层面的对自我与精神的超越。《文化苦旅》中"苦"之意蕴有三:一是在山水风物中寻觅文化之"苦";二是在传统文人精神的底蕴中挖掘文化之"苦";三是在历史的沉思中提炼文化之"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