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诵读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节奏、音韵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诵读的过程,就是从"最粗处"入手,通过对"稍粗处"的品味,进而把握"最精处"的过程。把握"最精处",是诵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切入点在"最粗处",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就是诵读。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古典诗歌之门的钥匙,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古典诗歌阅读题是各省市历年高考试卷必有内容,与其他题型相比,该题得分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往往读不懂古典诗歌。要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使学生读懂古典诗歌,就应该把诗歌的标题、注释、作者、意象四个方面作为快速读懂古典诗歌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有人把诗歌比作人类精神的后花园,那么古典诗歌就是这座花园中最美的景色。它凝聚了美景,聚结了真情。古典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表达了人们或喜或悲的情感。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读背是基础,重要的是学会鉴赏诗歌。本文谈了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心得。  相似文献   

4.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接触的古典诗词不多,《离骚》词义深奥,吟诵、理解和鉴赏都要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编制了"学案",主要着力于字词音形义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反复朗诵,先读懂诗歌的文字层面意思。但诗歌教学又不能止于翻译,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诗歌读进去。我把诗歌的朗读分为"音读——意读——情读",让学生从了解语言体式的华美,到感受爱国爱民的温度,并进一步仰望照射千古的光彩,让学生一层一层深入进去。  相似文献   

5.
读了陈万勇老师的<读写结合教<氓>>一文,感受颇多.执教者在诗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所做的尝试使我很受鼓舞,但组织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氓>的做法却使我思考再三:诗歌教学中要不要把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若要该怎么翻译?思考的结果是:诗歌教学中最好不要让学生把古代诗歌译成现代汉语,若硬要译教师一定要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其教学还存在诸多误区。而"知人论世"作为沿用至今的文学批判方法,为古典诗歌的教学提供了一把钥匙,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善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中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前辈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为今后的汉语语法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也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对现代汉语远未探究清楚。要开启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大门,得用两把钥匙,一把是"事实",具体说要不断考察、挖掘和发现新的语言事实;另一把是"思考",具体说要勤于思考,而且得积极进行理论思考。本文分别举出饶有趣味的实例与事例对上述观点作了具体说明。最后指出,上述两把钥匙适用于不同领域的语法研究,包括不同语种、不同方言、同一语言的不同断代的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8.
冯舒琴 《宁夏教育》2006,(10):31-32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  相似文献   

9.
正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重分析讲解,轻意境鉴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熏陶。甚至把诗歌的每一细节都贴上标签,求同轻异,不仅使学生难以领会古典诗词应有的美感,而且抹煞学生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种常用的方法。一、读出诗词味《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语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形象地说明了古典  相似文献   

10.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看似浅近却需要耐心品味才能领略文中深意。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力有极好的帮助。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和探索,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关读了陈万勇老师的《读写结合教〈氓〉》一文,感受颇多。执教者在诗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所做的尝试使我很受鼓舞,但组织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氓》的做法却使我思考再三:诗歌教学中要不要把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若要该怎么翻译?思考的结果是:诗歌教学中最好不要让学生把古代诗歌译成现代汉语,若硬要译教师一定要正确指导。首先,我们知道,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它源于劳动和生活,最初就是口头…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各地高考语文卷中占分比重越来越大,题目要求也越来越高。可考生面对古典诗歌,总感觉手足无措,脑中茫然,究其原因,是根本读不懂诗歌。读不懂,又何谈鉴赏呢?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古典诗歌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句子成分的省略主语省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们"。谓语省略如:刘禹锡的《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前两句与后两句一对照,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古诗词的阅读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重视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更高效地实施古典诗词教学,就成了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一、抓好朗读,"读"占鳌头悟诗情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的精粹。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文教学以"诵读"为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强调通过"读"来体会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通过"背"来积累语言材料.然而,古代诗歌教学只重"读"、"背"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诗歌教学更需要通过体味、理解、评析,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读”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素质训练,是引导学生理解、积累、感悟、内化古典诗词乃至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的方式,获取最佳的古典诗词教学效果。下面,我具体谈谈我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感受韵律美、节奏美之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合乐吟唱的。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讲究韵律,还讲究鲜明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等美学特质。诵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语言的抑扬,节奏显  相似文献   

16.
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多记载在古典文献里,要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就要能够读懂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打下基础。另外,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古代的文学语言掌握好了,对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会有很大  相似文献   

17.
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鉴赏古典诗歌的要求是: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历来都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难点。原因是:(1)学生经验欠缺,基础不牢固;(2)古典诗歌本身的含蓄晦涩,语言的倒装跳跃等;(3)最重要的是学生读不懂诗歌,或者说是不想深入的读懂诗歌。在还没有读懂诗歌就匆忙答题,得出的答案自然就是张冠李戴,词不达意。所以,鉴赏诗歌,其实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读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大难点。《考试大纲》在"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中要求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中,考生如能理清古典诗歌的五大关系,定能突破古典诗歌鉴赏这一高考难点。  相似文献   

19.
王彩霞 《快乐阅读》2011,(18):83-83
《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但是,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跳跃性强、句试的倒装等,都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做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得分往往不理想。而读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读完一首诗歌,首先要看:这首诗或词想要表达什么?或什么感情。古以诗言志。"志"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和  相似文献   

20.
鉴赏古典诗歌是高考必考的一种题型,其内容多为考查诗歌的景物,或考查诗歌中的事物,或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指出:学生应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见,教学鉴赏诗歌就要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可事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读不懂诗歌内容,找不出诗歌中的形象。本文试从如何读懂诗歌和鉴赏诗歌形象这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