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公民意识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相对滞后,而美国的公民意识培育的发展较成熟,借鉴美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公民教育中,通过确立法律至上原则,提高公民权利意识,注重对公民进行现代法律精神的普及教育,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从而更好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公民意识相对薄弱,需要学校进行引导和培育.主要对策有:建立专门的公民教育研究机构,设立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借助大众传媒营造培育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公共领域并参与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4.
伍琼中 《广西教育》2013,(43):90-91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为此,应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精神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实现政治现代化已成为加快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的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对如何实现民主政治提出许多有益的观点.对加快我国的政治现代化有重点的意义。本文试从培育几种公民意识.如何培育公民意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生命形式与生命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6.
和雪  陈兵 《华章》2010,(33)
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存环境在逐渐恶化.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人们开始从公民学的角度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公民生态意识培育.要充分发挥生态意识培育对人们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特殊功能,就应从人们的知、情、信、行出发,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导之以行.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的培育对我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人的现代化、社会化以及社会的管理创新极具意义,而网络也正日渐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场域之一,因此通过网络平台培育公民意识是规范网络管理和加强公民意识的双效之举。公民意识的网络培育机制具体可从完善以网络公德文明为基础的认知机制、健全以明晰网络权责为核心的规范机制、构建以网络民主参与为趋向的导向机制、推进以网络法制建设为保障的制约机制四个领域入手,以期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呼唤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鉴于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还面临着基础比较脆弱、培育体系不健全、培育环境不完善、培育方法不得当等诸多困境,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应该通过多元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以政府为主导规划设计的公民教育体制,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关系着整个国民素质,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应该考虑和研究成立专门的公民教育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此为基础阐述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意识培育的关系。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公民意识的提高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公民意识的提升。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了当今公民社会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些欠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政府必然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培育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宏观层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微观层面主要从扩大公民参与渠道、推动学校德育改革、培育有德行公民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就是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是现代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培养公民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是民主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这关系着国家的民主制度能否延续和发展,决定着国家能否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2.
袁秋菊  王博 《科教导刊》2022,(18):80-82
志愿精神是一种主动自觉、不以求利为目的的利他精神,一种追求世界更加美好的人生理想与态度,是基于自身价值判断与认同后的行为选择,以及引领道德、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它可以促进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凝聚公民集体价值追求、引导公民自我教育与成长。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日常交往、社团实践与共情传递等渠道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同时统筹设计,通过搭建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平台、创新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内容、构建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机制予以系统实施。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目前,青海大学生公民意识中存在社会责任淡薄、道德素质滑坡、法律观念缺失等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青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建立健全青海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公民法治意识培育应着力实施国家主导、公民参与、舆论宣传的实践路径,构建起三者联动的普法教育机制。其中,国家主导是主体,要求做到立法中进行普法、执法中进行宣传、司法中做好公开;公民参与是基础,要求公民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监督;舆论宣传是手段,重点发挥媒体传播和文化宣传两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使我国公民对法的认识,开始由“法制”向“法治”转变,公民法律意识也随之提升,逐渐达到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转变为法治意识。而探讨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路径,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林军 《辽宁教育》2021,(14):77-79
要讲好思政课,现实永远是最好的题材.眼下,抗疫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抗疫期间的种种,为教育者提供了不少鲜活的资源,更带来了教育教学上的思考."大思政课"背景下的小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将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延伸,通过对培养内容的挖掘,匹配疫情防控中涌现的资源进行教学;整合各项实践活动,践行公民意识;开发"小公民"校本课...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微博的出现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并依靠自身的“能量”对其产生影响。微博时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培育基础;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制度保障;三是培育第三部门,催发公民社会;四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成熟公民;五是净化媒体职业素养,促进网络环境自律。  相似文献   

19.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公民素质有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欠缺。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当今公民社会的发展方向。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公民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水平,为创新后的社会管理体制良性运作提供有力的隐性支撑,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加强公民素质培育。所以在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公民素质的培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加以实现。从教育、环境和实践等三个层面论述实现公民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