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德育容易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我校组织教师进行反思和探索,在寻找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结合点的同时,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会关心、"澄"良心/献爱心的新一代公民,开创了一条让道德教育从"心"开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吴树超 《湖北教育》2007,(10):18-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重点的今天,体育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3.
心理-道德教育的三重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交叉和融合的产物,它兼具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属性,更体现为两者融合的属性。分别从心理教育视域、道德教育视域、德心融合视域,解读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操作内涵以及学科特色,旨在对心理—道德教育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4.
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融合的产物为心理道德教育,它既有心理教育的特征,又有道德教育的特征,体现了培养完整人格的现代化人才的教育理念。三重视域分别为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德心融合视城,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三个抓手。从上述视域出发,从理论基础、操作内涵和学科特色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旨在对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5.
心理-道德教育推动心理教育的发展,表现在改变心理教育的边缘化地位,构建伦理性的心理教育模式,纠正人们对心理教育应用范围的误解;另一方面,它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表现为在概念上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性,重塑道德教育人性的回归,解除道德教育单一化的偏见。概括起来说,心理-道德教育扩大了心育与德育功能发挥的范围,打破了心育与德育活动设计上的人为界限,实现了心育技术性与德育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新闻集装箱     
○崇义县教育局与县关工委联合编写了《崇义县中小学道德教育三字经》,作为全县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校本教材,共印发三万册,免费提供给全县中小学生使用。为充分发挥好该《道德教育三字经》的育人效果,全县各中小学正大力开展《三字经》"三进"活动,即进课堂、进脑、进心。(朱生珕)  相似文献   

7.
声音使心体与自我分离,"失真"的声音使学校道德教育研究遭遇瓶颈.听,是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中主要的信息渠道,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对听到什么产生重要影响.视听,能使研究者的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结合,通过眼睛与耳朵同步获得的信息来揣摩被研究者.语言的德育意蕴不仅仅行走于字里行间,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不应拘泥于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将逻辑一语义的真值作为研究理解的中心,还应从语用的角度挖掘"声音"的行为意义.跳出语言非真即假的思维局限,学校道德教育研究将更加生动,更凸显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是人类一切德行的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关怀之心.道德既包括推已及人,也包括推人及物,不仅调整人际关系,也调整生态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们不仅有"仁者爱人"、"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而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应有为民造福、为国富强而尽心尽责的能力和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就是从关怀开始,培养人们的"关怀"情愫.  相似文献   

9.
树人先育德,德正人才昌。道德教育旨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凸显不足。由于道德教育课程"纯理化"、管理"实效化"、认知"狭窄化",从而造成道德教育内容偏于知识化、方法倾于灌输式、过程流于间断性、评价倚重于量化,出现道德教育中"教"与"育"分离现象。为此提出对策:倡导回归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理念;采取体验式和活动化的德育课堂;构建以生为本的中小学校园文化;设立系统性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今,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种被"异化"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和道德教育方法的非生理化倾向方面,这是一种"非本真发"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自然生命基础上的,关注人精神生命的发展、使个体的人格不断完善并且最终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对后世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2.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心理-道德教育是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班华教授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具有"现代性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心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或目  相似文献   

13.
从外延界定的角度分析道德教育的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因“材”施教,提出了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可行性,理清了与易混淆概念的界面。并在此基础上,从“材”和“教”的界定、“材”和“教”的关系两个角度赋予道德教育因材施教以新的内涵,提出了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应具有的教育意义:将“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考虑道德个体差异的存在,关注道德个体并关注道德教育与心育的交叉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遭遇着尴尬的困境。用案例指出我国道德教育困境的种种特征,如"有道德的人"之困、榜样之困和道德评价标准之困等,分析造成道德教育困境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为道德教育实践中"人"的缺失,二为道德教育实践指向的单一性,并从实践哲学角度为道德教育寻找脱困之策。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与道德知识教育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影响以及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往往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道德知识教育,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将道德教育从实际意义上的道德知识教育转变为真正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福建教育》2020,(39):46-47
<正>道德教育实施的核心是使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使道德教育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发生关联,深刻理解儿童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引导其解决。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是生活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组成学习的共同体,把课堂看成一个生活的世界。生活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在于,它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这一中心转变,把课程实施的过程作为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儿童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真实的生活,对学校、对课堂产生"家"的感觉。要培育儿童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契合度不高的现实下,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双面人"的问题."双面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观念上差异与错位,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割裂与无序,道德教育形式的单一与放任.提高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契合度,形成教育合力,变"双面人"为人格统一、健康向上少年需强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架起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之间的桥梁;关注教育内容的连接性与契合程度,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朝着良性发展;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人性化,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动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在崭新的存在论基础上确认了人的既具有内在超越性的自然法导向,又具有道德力量的“良心”是“生命需要-生命固有的本真驱动力(‘慈’)”,它为道德的现实化提供动力,为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提供内在的本然性的应然性的普遍尺度,为美德和规范提供价值基础,它是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的根基。进而,“立心”,即对这种良心及其功能与表达的认识、激活和强化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性环节。上述“良心”理论、“立心”理论和“立心”这一基础和关键性环节的缺失是当前道德教育“失根”危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大学的道德教育经历了19世纪中前期的鼎盛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衰落期以及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复兴期。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是重振美国大学道德教育的旗手和发起者之一。博克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由"对本科生和专业学院学生的道德教育"、"校长和教授的道德表率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大学自身的道德榜样作用的重要性"等三个层面的道德教育所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