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儒家教化实质上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因相通,价值理念相通,历史渊源相承。儒家教化中的"教""化"并重、"系统理论"与"核心价值"交融、"官""民"结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大众化的统一,政府主导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一向重视文化建设问题,建设社会主义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统一战线是党外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高校统一战线践行以"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核心内容的"同心"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知识分子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传承文化""教化民众"传统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这一特殊岗位和统一战线这一社会团体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粱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选编了先秦诸子的部分散文,其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德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社会人文素质.本文着重探究其中《论语》选读文本的人文教化思想. 一、重"礼"重"仁"的人文教化思想 中国人文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在早期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教化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孔子创立了先秦儒家学派,第一次真正将以人文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自觉的倡导和弘扬,并阐明了人文教化思想对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育人"以及"为谁培育人"等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含着文化育人特质,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实践脱节导致的文化教育失真""惯性思维定势引发的网络阵地失范""文化创意不足招致的西方文化渗透""教材体系陈旧致使的学生兴趣低迷"等问题,可以采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还原文化教育本质""建设高校健康网络环境,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注重文化继承创新,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渗透""形成思想文化教育合力,启发学生认知兴趣"等策略,来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其蕴含的核心内容极为丰富,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把传统"仁爱""礼仪""诚信""包容""孝悌"的厚德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统一起来,改善思想教育的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是探索适合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但在"教化"的意义上,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同样的功能。它们的目标可能并不尽一致,但文化可以说是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狭义的文化教化。由于人所处的环境既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文化的,并且文化教化又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大文化"并借助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功能,才能保持长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基本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开辟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浅析《吕氏春秋》的文治教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为适应中国即将统一的形势而推出的一部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的众人之著。作为其施政纲领,吕不韦提出重儒道、用文治教化来巩固统治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由于秦国法家文化传统及秦始皇在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这种思想随吕不韦的失败而流产。但其对儒道、对文治教化的倡导、对贵因思想的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9,(5):88-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挖掘中国古代冠帽及冠礼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礼""孝悌""信"几方面入手,分析其对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所起的重要作用,阐述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借鉴价值。并从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正确观念、提高育人效果等方面,阐述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小康""、和谐"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明荣知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消除"无趣""无用"的标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爱国之情、处世之道、修身之法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主要契合点,要坚持目标导向、学生导向和实践导向,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课堂实效性不是十分理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不足。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它应"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习近平同志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愈久弥新的思想教化内容,且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优秀传统思想教育资源融入的教改新思路,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这一探索经验对于当前高校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异动和"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体系渐趋瓦解,儒家价值观念和教化思想也越来越招致激烈的批判。反思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对于深刻理解现代性教化的兴起和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学校变革的文化走向显然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5.
一、传承传统文化,开启"儒学校园"之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缘法而治""明德慎罚""群体意识"与"尚中贵和"等治国理政思想,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建设、以德治国、群众路线与和谐社会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理论。这些民主政治理论已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有力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印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东方艺术特色,表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是中国人精神象征之一。其产生发展、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对印学进行阐释、研究,深入挖掘印学思想的学理内涵、文化背景,解读印学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审美思想为生命意蕴,以"含蓄表意""情景交融"的尚意精神为艺术灵魂,彰显出印学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论述了印学兼具金石文化与意蕴深邃的人文内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掘印学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思想根源、文化本源,同时,结合印学艺术的现代语境,探究印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如何实现印学艺术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高中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寻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契合,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缺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不够,甚至崇洋媚外、背离文化传统、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并指出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如何加强,关键在于对"中国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的建设及改革,通过改进现有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创新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逐步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大学生的人格中,保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先秦学者有关"教"的定义或表述以及"教""学""诲"之类关键词的分辨,以《论语》有关孔子"教""诲"言论的记载为依据,把孔子"教育思想"归结为植根于仁政的"教化说""先教说"与以"学礼"为要义的授业观念,从而显示儒家"教育"理念的特点,进而讨论活教育思想史中的史料、史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