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一位从英国回来的朋友说:我们的小学生从学枝回到家里,家长往往会问“你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而英国的小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往往会问:“你今天发现了什么疑问”“你向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同样是一句家长关心孩子的普遍而自然的问话,却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是为了完成作业,获取知识。后者是为了发现问题,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一多年来,"中国作家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中国作家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问題一直不绝于耳。文学界不必说了。我在大学教书,学生们也常常问这样的问题。由此可见,国人有深重的"诺贝尔情结"。这"情结",无疑是中国文化何时走向世界、何时得到世界的尊重这一心态的强烈体现。虽然,事实上,中国文化已走向了世界——从无人不爱的中国菜到神奇无比的"功夫",还有高深莫测的"风水"、华美绝伦的京剧、酣暢淋漓的张艺谋电影……但国人并不满足。  相似文献   

3.
写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用笔来代替你的嘴"说话"。我们每位同学时刻都在说话: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要说话;下课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讲故事,这也是在说话;回到家里,爸爸妈妈会问:"你今天上课学了些什么啊?"于是你又要开口说话了。你听,小凡同学正在家里对妈妈讲课堂上发生的事呢!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工作到很晚,带着一身的疲惫与愤怒回到家里,却发现5岁大的儿子正在门口等他。"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当然,什么问题?"那个人回答道。"爸爸,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学生都是带着"句号"回家的,而美国学生都是带着"问号"回家的.中国家长会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而美国家长则会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难道中国学生真不会提问吗?为什么学生们不愿意问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工作到很晚,带着疲惫与愤怒回到家里,却发现5岁大的儿子正在门口等他。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当然,什么问题?爸爸,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这不关你的事。怎么问这样一个问题?父亲生  相似文献   

7.
或许中国父母在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的路上,爱问孩子: "今天你在幼儿园吃了什么?学了什么?""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有没有人欺负你?"国外许多父母通常问的是:"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听见或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问话,却可以看出中外家长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中外家长在营造幼儿家庭教育氛围方式、方法上的差异,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肖复兴 《师道》2002,(4):46
儿子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他问我:"你发现咱家有什么变化吗?"我望了四周,一切如故,似乎没什么变化.他不甘心,又问我:"你再仔细看看."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倒是他妈妈眼尖,洗脸时一下子看见脸盆和脸盆旁边的水管上贴着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它们名字的英文.  相似文献   

9.
我儿子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个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他问我:“你发现咱家有什么变化吗?”我望了望四周,一切如故,没发现什么变化。他不甘心,继续问我:“你再仔细看看。”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0.
政治解读     
小迈克非常喜欢问问题. 一天睡觉前,小迈克问他的爸爸:"政治是什么?" 爸爸说道:"这样,儿子,我以这样的方式解释给你听:我是这个家的头,所以我就称作总统.你妈妈是金钱的掌管人,所以我们叫她政府.在这个家里,我们关心你的需要,所以我们把你称作人民.而保姆,我们把她视作劳动阶级.你的弟弟,我们叫他未来.现在你回到床上好好想想,看是否能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班进行了数学期中考试,我考得不好,才82分。回到家里,我心里很难受。妈妈问我:“考了多少分?”我无精打采地说:“考了82分。”妈妈又问:“你知道考分低是什么原因吗?”我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送孩子上犹太学校?”语气里有好奇,也有不理解。实际上,生活中好奇和不理解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我们缺少的是驱使自己去尝试、去探索的勇气。如果问题改成“去犹太学校,有什么好处吗?”“你学到什么?他们有什么跟我们不一样?”我想世界会变得更友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拉得更近些。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14.
回到学校     
被县委宣传部借用十个月,尽管有机会"转正",但我无时无刻不想回到学校.其间,偶尔到学校办事,教过的学生看见了,一起叫着"何老师好",嚷着"你什么时候回来给我们上课",问着"你会不会不回来教我们了",最后不约而同地呼喊"何老师,何老师……".没有人指挥,却整齐而有节奏.我听出他们的这叫这嚷这问这呼喊中,分明透着童稚的激动、兴奋、急切、渴盼…… 正因为是童稚的,所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显得纯洁干净:正因为是童稚的,所以没有半点表演作秀,显得真诚感人.我的心潮湿了,心底强烈地呼喊"孩子们,我要回来",口头却无法做出具体的回应.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学校,回到孩子们身边.  相似文献   

15.
三个问题     
<正>一位新来的学生拜见大师,大师问他:"在你的一生里,有一个人永远不会抛弃你,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是谁?"学生问。"你。"大师回答。"你在一生里会遇到很多问题,你知道那些问题的答案吗?"大师问。"答案是什么?"学生问。"你。"大师回答。"你在一生里会遇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教师博览》2014,(5):34-34
<正>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今天,我们则应该说:"不但要问中国还有什么问题,而且要问你可以为中国解决什么问题。"——饶毅(北京大学教授。摘自《科学画报》2014年第2期)适当的逼迫能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凡是那  相似文献   

17.
<正>那日,与几个学生闲聊。我问:"你们为什么要上语文课呀?""学知识呗!"一人这样说,其他人都连连点头。"那说说今天的语文课,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回答。最后,还是一位女生开了口:"我说不清楚是什么知识,但……我知道它的味道,就像校园里的桂花,闻起来香香的、甜甜的。"说完,她竞闭上眼睛,轻柔而  相似文献   

18.
<正>曾看过这样一份材料: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当今中国的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看起来"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似乎说明,中国的初等教育"很棒"。  相似文献   

19.
"今天你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是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犹太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其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孩子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他们教育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师的“翻转课堂”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一些有创新精神的美国教师把传统的课堂模式翻转过来,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对学生来讲更有价值。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叫做"翻转课堂",也就是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学视频,像完成家庭作业一样,在家里吸收所要学习的知识;回到学校,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课堂上运用这些知识完成作业。"翻转课堂"能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