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驻德使馆教育处一位负责人在接待国内一批校长赴德考察时,向他们打了一个“盐和汤”的比喻。请问大家:盐重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没人爱吃。德国人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怎样把明理课调制成一道味道鲜美、人人爱喝的汤,让学生在喝“汤”的同时也吃“盐”,始终是所有思想品德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更是发挥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说的是"盐与汤的启示"."盐",就是我们炒菜时放的那个盐;"汤",就是我们用餐时喝的那个汤.我们知道,盐对人体很重要,那么,现在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是没有人爱吃的.正确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个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在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爱喝.错误的做法是: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让人先吃盐,然后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人们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  相似文献   

3.
邱卫 《班主任》2006,(10):17-17
盐对我们的身体很重要,可是,如果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没有人肯吃,即便吃下去,也要到医院治咳嗽.但假如把15克盐放在汤里,味道会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这是我看到的一则关于"盐与汤"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关于情境教学,曾有德国学者作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魅力,对学生来说才易于接受。值得一提的是,这"汤"应该是可口的汤,才能让喝者开心,有利于吸收。同样,这"情境"应该是有趣味、有价  相似文献   

5.
盐对我们的身体很重要,可是,如果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没有人肯吃,即便吃下去,也要到医院治咳嗽。但假如把适量的盐放进汤里,味道会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这让我们联想到德育。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德育的实效性却并不强。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教学双轨运行,这个是德育活动,那个是智育活动或体育馐动,分得很清楚。也就是“盐”没有放进“汤”里,而是分开来让学生“吃”,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课堂是教与学的主战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有效课堂教学的要素(一)情境与问题德国一位学者曾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道理很显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思想品德课分为明理课、激情课、导行课等。所谓明理课,就是侧重让学生明白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这类课由于侧重于说理,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把"说理"变成"说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影响明理课的实效。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明理课的实效呢?笔者以为,应该运用以下十大技巧——技巧一:知理所谓知理,就是感知教材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所要明的理  相似文献   

8.
德国一位学者曾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  相似文献   

9.
盛阳 《宁夏教育》2012,(7):99-99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可以贯穿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笔者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他人的教学实例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几点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德国一位学者打过这么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新课程凸现教学的情境性,强调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学生  相似文献   

11.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可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树立1千克重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教学准备:2种磅秤,2种台秤,每袋6千克重的大米4袋,塑料袋12个,学生每人带好2袋(每袋500克)物品。教学过程按以下四步进行。想一想———探索新知识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精制盐)谁会用讲台上的台秤称出这袋精制盐是多少克?(学生议论称的方法及估计盐的重量,有的说是500克,有的说是1斤……先后请3个学生上台称,并要求他们称完后,报出自己称得的结果。)师:刚才有同学说,这袋盐是1斤,不错,500克就是1斤。不过,重量单位“斤”在教材里已废…  相似文献   

13.
杨强 《辽宁教育》2012,(15):93-94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若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笑纳。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导入情境的创设,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思",从而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个比喻:给你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直接下咽.但如果用这15克盐调制一碗鲜美的汤.那么,你在享用佳肴时,15克盐不知不觉地被你愉悦地享用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咸涩自然消失,还会使汤锦上添花;知识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课:枯燥、乏味、无趣、昏昏欲睡……这种评价有些片面,但至少提醒教师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及教学设计.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北京市某小学举行冬季拔河比赛,有一个班级整体力量比较弱,他们的班主任为了给同学们鼓劲,比赛前她告诉同学们,如果这次比赛他们班能得第一,她就请所有的同学每人喝一碗酸辣汤。同学们很受鼓舞,比赛时他们班真的得了第一!于是,所有的同学便开始讨论起"酸辣汤"的事,大部分同学认为班主任只是给他们鼓鼓劲而已,不可能请他们每人  相似文献   

16.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  相似文献   

17.
陈娟 《山东教育》2011,(7):43-44
德国有位学者说: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马上就迫不及待地享用佳肴,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体验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体验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相似文献   

18.
曾读过一位德国学者的一个精辟的比喻:把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就在你享受美味的同时,把15克盐全都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德国学者这样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则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相似文献   

20.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