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读书,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联想颇多,就是“化熟悉为陌生”。随后,仔细体会,反复琢磨,甚觉富有哲理。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因为熟悉,人们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穿旧鞋,走老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对新事物、新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部分教师,特别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而言,面对的是熟悉的教育对象,头脑中是熟悉的教育理论,手头上是熟悉的教育实践。重复教、教重复,轻车熟路、驾轻就熟,每日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没有反思、没有创新,观念固化、方法陈旧,情绪低落、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
一、有效聆听——熟悉新歌旋律学唱前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握,可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而应逐步提高聆听要求,各次  相似文献   

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但因目前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规定,学术界也极少有公开出版的成熟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研究此课程的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鉴于国内外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复杂关系,本文认为其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总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前的本科阶段课程和专业硕士阶段所设全部课程基础上,以"避重复,强应用"的原则处理与这些课程的关系,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其次,正确处理"教什么"、"怎样学"、"怎样教"之间的关系。结合新形势挑战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和所教对象的实际需要,以"怎样教"为核心、重点和落脚点,从"教什么"、"怎样学"、"怎样教"三个方面考量,构建课程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4.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不同的概念,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没有完全弄清"教"、"教育"、"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本真内涵,以至于"教育"简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应有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改实施以来,灌输式教学逐渐被"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大提升。受中考、高考等传统评价方式的制约,以外在驱动、简单记忆、重复描述、机械训练等为主要形式的浅层学习的弊端并没有得到根本变革。针对这一情况,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思想与当代深度学习理论有机结合,使传统的本土教育思想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立足"自主"和"深度",让"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6.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能."教"和"育"最后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班主任"这个词对人们而言,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了,然而,教育研究工作者,对其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多年来,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山区特点,摸索实践了一种"教师、家长参与,学生自我管理,分组优化考核,注重分类教育"的"自主型"班级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和煦的春风,无言而教化万方。"特别是近年来,教育界大力倡导"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无痕教育"。"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等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成为"常识",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在我国有着古老传统的教育惩戒渐渐成了教师们再也不  相似文献   

8.
侯静  王彬 《天津教育》2012,(4):37-39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天津市南开区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师张涛就是一名用心做教育,用温暖的师爱帮助学生成长的好老师。"童谣助学法"衔接幼小教育"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张涛心中重复最多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的课程表上,我们把美术课叫做图画课,把音乐课叫做唱歌课,意思大概是说,美术教育就是教画图,音乐教育就是教唱歌。今天,我们说书法教育进校园,首先想到的又是没有"教书法"的教师。所谓没有"书法教师",就是指缺会"写字"的教师。还是一样的思路:要把书法教育做成"写字"教育;却忘了,艺术类课程区别于技术类课程,最首要的、更重要的,还不是艺术教学,而是艺术教育、艺术熏陶;更忘了,书法本身就可做书法教  相似文献   

10.
朱艳艳 《江西教育》2012,(Z4):64-66
中小学教育界面的"无为而治",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换言之就是"无为"而教或"不教"而教,这是最有教育艺术的教育,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我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无论是管理、育人还是教学,如果能自然而巧妙引导,妙到不露痕迹,一定能达到最优的效果。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相似文献   

11.
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要教好 ,首先得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学生要学好 ,也要了解老师 ,熟悉教法。然而 ,在现实中有部分老师师道尊严过重 ,也有部分学生不会主动让老师了解自己 ,师生间的鸿沟往往很难跨越 ,这样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为了搭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笔者近年来在所教班级中做了以下尝试 ,收到了校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一颗心温暖众颗心  教育事业是爱心工程 ,诚如马卡连柯所说 :“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关心呵护学生 ,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 ,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先决条件。只有让…  相似文献   

12.
对于班主任工作,对于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取法乎上的应该是"寓教于道";取法乎中的应该是"寓教于术",而要想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还是要"道法合一"。教育离不开智慧,没有智慧的教育是无力的,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心中的"大道"。  相似文献   

13.
正家庭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教育和做人的教育。抚养和教育都是重要的,要做到"养教并重",顾此失彼,重此轻彼,都是有害的。应当做到"养教统一"。没有单独的"抚养",养中必然有教,养的方式方法和过程一定渗透着某种教育思想;"教"也不是孤立的,教育往往寓于抚养之中,体现在抚养的全过程。在"抚养"过程中要增强教育意识,使孩子不知不觉就受到教育;教育寓于抚养之中,孩子从情感上也易于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4.
赵志强 《考试周刊》2014,(27):111-111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影响学生的是教师,没有课堂指导和影响就没有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一次考察,感受无穷许多人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觉得教育更像是一门艺术。因为,科学有规律可循,而且科学的真理可以重复。但教育不同,虽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人"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的特征,教育讲求因材施教,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教育更像是一门艺术,有"法"但不拘泥于"法",追求的是创新,就像一幅画、一首歌无法重复,唯有创造。这一次有幸前往上海、南京、苏州三地的教育考察更坚定了我对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认识。本次考察一共参观了南京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根据地。在语文课堂这块根据地上,教师必须完成教育学生成长的任务。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的不断体验、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对错误的体验、更正、总结、反思就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必须。由此看来,"错误"应该是语文课堂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本文所阐述的"错误"是指学生潜意识中的非正确的概念认知,而不是某种不正确认识的简单重复。课堂"错误"是指互动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  相似文献   

17.
<正>"真人"这个概念,庄子就提到过,是一种有理想人格的人。世俗的理解就是真实的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是"真"教育,"真"这个概念是生活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属于生活教育理论追求的重要价值观。大家对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很熟悉,但也有许多教师对此"真"的意蕴不甚明了。在"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背景下,再次梳理陶行知"真"教育思想,阐明"真"的内涵,挖掘"真"教育实践的启示,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  相似文献   

18.
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素养等诸多教育目标的达成从何谈起?没有了"语  相似文献   

19.
"能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缘由,关键是能研究的老师没有找对方向,能教的老师没有研究的习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理解而教     
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教师研修课程在北京开放大学的开设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冲击。美国教育部长邓肯2011年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没有产生像在生产领域应用那样大的效益,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使教育产生结构性的变化。我想,"为理解而教"即是一种对结构性变化的探索。"为理解而教"的教师研修课程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是一种学习观的改变、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