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德是麦金太尔伦理学的核心概念。美德具有与共同体生活相契合的实践性、叙事性和历史性。麦金太尔对美德的崇奉和对启蒙运动以来道德筹划的批判,提倡回归共同体的生活,是现代性社会弊病的一种补偿性解决方法。他的美德伦理学说对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思想家柯布的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共同体思想,既是联系的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形式,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福祉。柯布共同体具有共同体中的人相互关联、地区共同体组成的共同体、非地缘性的共同体三方面特征。柯布"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倡导发展共同体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风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麦金太尔指出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源于道德语言的无序、道德证明的失败和道德实践的缺失三个方面,他的美德观极力关照传统美德、人的存在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再现出道德复活的可能并架构起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麦金太尔的道德教育观给当前学校德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4.
功利主义是一种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的伦理理论有某些相似之处。功利主义不是一种个人主义,而和社群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功利主义是一种幸福主义,而不是快乐主义。功利主义不只是强调效果,还强调动机。功利主义不但没有忽视美德,而且还强调了美德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德育思想以唯物主义经验论为思想基础,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重要的哲学指导意义;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德认知对于教育核心价值的回归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其道德修养及美德培养的方法论对现代德育理论更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对实现我国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理应将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培养纳入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大学生环境美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环境美德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强化环境美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宣告了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失败。他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的研究框架,以历史叙事的方法,转向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而提出道德文化传统多样性问题,指出道德探究传统各有其合理性,其合理性是在解决自身道德困境、应对道德挑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进入新世纪,麦金太尔叙事方法进一步发展,从历史叙事发展为对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智探究与对个体道德生活的实践探究的辩证统一。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美德伦理探究的新路,为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8.
家庭共同体在德育方面具有社会共同体和学校共同体所不可媲美的更强的实践性和情境性优势,但也具有德育目标模糊性、德育知识碎片性、德育权威匮乏性以及由于更强的主体交互性、作用对等特性而带来的对教育者的“反夷”压力和共同体感情疏离风险。父母作为家庭德育共同体责任人,要善于挖掘、筛选、整合、利用一切学校、社交网络、同辈群体、书籍影视等各种社会德育资源或公共德育产品,让家庭成为“超家庭德育共同体”的中心,成为更广泛家庭德育共同体网络的一个自治、能动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9.
鉴于历史主义立场带来的相对主义危险,麦金太尔最终诉诸人的依赖性作为其伦理学思想体系的依托。麦金太尔向依赖性的转向表明了其伦理学思想的理论归宿。这种转向与其说是理论深化,不如说是理论退守。麦金太尔的理论归宿启示我们,历史与道德真理始终处在一种紧张关系之中,因而迎合历史的立场并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10.
探析德育共同体构建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理清德育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分析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为德育共同体的构建与完善提供良好基础,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研究的后现代语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反思我国高校德育,笔者认为: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应追求普适性规范,重视多元价值并存;高校德育课程内容应摆脱封闭模式,构筑理论课程、经验课程与生活课程的共同体;高校德育策略应提倡对话体验;高校师生关系只有“去中心”、“去圣化”,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民主交流,从而建立完整、开放、自由、高效的高校德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构建德育共同体对促进高校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从社会资本理论视域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共同体构建存在着构建意识缺失、规范缺失、社会信任缺失、忽略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策略:高校德育机构在共同体构建中担负起主要的责任,特别是主动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加强对德育共同体构建的规范性建设;让全社会充分认识构建德育共同体的价值;通过社会信任建设促进德育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多尔的课程观是一种转变性的观点,他借鉴并内化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思想和怀特海的有机过程理论以及混沌理论、格里芬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自己的后现代课程概念“4R”,也就是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代课程模体。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给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带来诸多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社会对"美学共同体"的热衷与追求,是传统伦理共同体消解之后个体自由与个体安全之两难矛盾的直接产物,与传统伦理所内含的共同体体验不同,此一后现代的"美学共同体"呈现出共契与分离、归属与孤独、稳定与流变等一系列悖论性体验模式,对此悖论性体验模式的分析表明,后现代社会的"美学共同体"诉求,最终不过是大众消费文化以审美自由为策略,谋求个体社群体验之安全感的一种在世想象。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垒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麦金太尔认为导致现代西方道德困境的因为在于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抛弃,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重述古典美德伦理传统.为此,他分别对英雄社会、雅典社会和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传统中美德与幸福之关系进行了叙述,并得出:美德和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践行美德而获致幸福或过上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思想的认知理论,这种思潮是由后现代社会理论、哲学思潮、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第二次认知革命综合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和实践是内在统一的,人正是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德性.反思我国当代的德育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缺乏德育中的实践教育,我们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加强德育之实践教育,以期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缺失的后现代境况下,麦金太尔提倡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种艰难而高尚的选择。德性伦理可以将个人和群体引向终极的善,但当下仍不能放松规范伦理的建设,因为规范伦理可以保证行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