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折柳寄深情     
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习俗。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写离别的。“依依”既写出了柳条迎风摇摆的样子,又借柳条写出了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此,古代文人写离别时,往往要写到柳条。也有人说“柳”和“留”读音相同,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不过,据文字记载,“折柳”始于汉代。《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  相似文献   

2.
《折柳阳关》是《紫钗记》中的重要关目。一直作为辞采华美、情致惆怅的生旦戏在舞台上长演不衰。"折柳送别"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传统习俗,霍小玉阳关送别所折之柳与《牡丹亭》中柳梦梅手执之柳在意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最甚。那么,古人为何折"柳"送别呢?首先,柳音——留。古人以"柳""留"谐音,表示主人的挽留之心。  相似文献   

4.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借玉笛"、"借东风"、"借折柳"、"借大家"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应巧"借东风"的妙处,掀起学生"善借"之风.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乐府诗《折杨柳歌辞》,其一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dié)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诗中这位行客为什么不拿马鞭,反而折下杨柳枝来,下马后坐在那里吹笛子(古人把嫩柳枝掐断,抽掉茎中的木质干,留下茎皮,在一端略加修整即可吹响,犹如笛声,也叫柳笛、柳哨)?而且“愁杀”呢?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所以上面诗中的“行客儿”上马后看到杨柳,就会想到“留下”,对故里的留恋之情油然而生,折下柳枝下了马,吹起柳笛来,滞留在原地不走了,但是…  相似文献   

6.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风情万种的柳树,古往今来,不知撩逗了人们多少绵绵的情思。一、折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者, 应为离别多。"(王之焕《送别》)折柳送别,这一民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  相似文献   

7.
一、诵春天之柳1.读诗文,感知诗味。师:(出示多媒体画面)春天里,在阳光下,在细雨中,燕子翻飞,追逐柳枝;流水欢歌,环绕柳条。初春季节的柳树,更显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我们先来诵读一首贺知章的春之柳,自己先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生自读《咏柳》)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要求来读这首诗。第一,要读出节奏,  相似文献   

8.
咏柳诗例说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 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 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 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 "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 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 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流尽了。翁绶《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人生道路坎坷,仕途险恶,行人得多多留意呀。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  相似文献   

10.
依依杨柳青     
正初夏的风开始热情起来,柳枝也开始飞扬起来。看到那荡漾在枝头的青青颜色,心底那软软的柔情也渐渐弥漫,似乎那满眼深深浅浅的绿,青盈薄翠得能够滴出水来。古人之爱柳,是有着丰富的感情的。有人说,"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这是人们爱它的柔媚;"世间纵有无穷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其中一个就是柳生手持之"柳枝".柳枝这一意象在全剧中意义非凡,除了为柳、杜二人爱情蒙上一层命定的色彩而减少来自道德的批判外,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这个"柳枝"正暗示着杜丽娘的死而复活的命运.并且通过这枝柳(柳梦梅的化身)在杜丽娘复活中所起的作用,作者以男性的视角为当时的女性塑造了男性拯救者.  相似文献   

12.
<正>在古典诗歌中,意象是情感的寄托,诗人将难以言表的感情化身为具体的某个事物,使感情在具体中得到了升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必备的文学常识,富有深刻的文化韵味,例如"柳"与"留"同音,"柳"在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留"的意思。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仅仅需要领略前人的精华之作,也需要能够将所积累的知识在考场上在平时运用起来。关于意  相似文献   

13.
柳在古诗词中扮演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角色。本文将介绍它三个重要角色 ,以作对这一特殊意象的审视 :(一 )借杨柳来表达离情别绪 ,羁旅愁思 ;(二 )用杨柳来渲染环境 ,营造特定的气氛 ;(三 )引柳的特有形质 ,借以喻用。一、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用杨柳意象来暗示或寄托离情别绪 ,折柳在中国古诗词中几乎成了离别伤怀的代名词 ,柳与离情别绪结下了不解之缘。(一 )用柳来营造和烘托一种离别的气氛。柳既已成了离别的代名词为人们所共识 ,因此 ,每当清晨起来 ,分别在即 ,离人看到依依垂柳 ,在风中款款摇曳 ,好象呈现一种无比依恋之态时 ,离…  相似文献   

14.
传 统 诗 论 中 所 指 的 意 象 实 指 作 品 中 以 景 寓 情 , 情 景 交 融 的 一 种 艺 术 处 理 。 要 想 准 确 理 解 古 诗 , 就 有 必 要 在 平 时 的 学 习 中 注 意 认 识 并 积 累 传 统 意 象 。 从 意 象 入 手 , 是 理 解 诗 境 的 必 由 之 路 。 古 诗 抒 情 言 志 有 些 共 同 的 套 路 。 写 送 别 、 离 愁 等 用 “ 折 柳 ”( 2002 年 高 考 已 涉 及 )、 “ 西 楼 ”( 许 浑 《 谢 亭 送 别 》: “ 劳 歌 一 曲 解 行 舟 , 红 叶 青 山 水 流 急 。 日 暮 酒 醒 人 已 远 , 满 天 风 雨 下 西 楼 。”)、“ 短 亭 ”…  相似文献   

15.
    
在大自然所有的植物中,我独爱柳。小时候,每到春天,待柳枝吐出叶子时,我就会和伙伴们折柳枝作成帽子戴在头上,然后在林子中捉迷藏。那时的柳,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  相似文献   

16.
“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二十首之九》)柳,是春天的使者,它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历来是诗人骚客的宠儿。在我国古典诗苑里,既有“杨柳”“垂柳”“高柳”“绿柳”,也有“寒柳”“金柳”“烟柳”“雪柳”,此外还有“柳枝”“柳叶”“杉口梢”“杉口絮”“柳绵”……诗人借助“柳”这一意象,或状景,或抒怀,或喻人,或讽世,不一而足,魅力无限。  相似文献   

17.
《易传》作为《易经》的传注,大致包含两种内容:义理的阐发,文字的训释。作为先秦重要训诂文献之一,《易传》中有一些文字训诂所采用是形训的方法。这里所训之“形”可分三类:象形之形,会意之形,形声之形。形,所以表意也。所谓“会意之形”,是说会意字字素跟字义的关系是与形声字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相当的,既然形声字的“形符”又叫“意符”,那么会意字的“会意”也就是“会形”。下面对《易传》的形训作一些粗略的分析。一、象形字的形训这是据象形字的字形训释该字的字义。“屯”是个象形字。《易传》训诂:“屯者,物之始生也”(《序卦传》);“屯,则柔始交而难生”(《彖传》。“屯”象草木出土.“始生”而又“难生”。就“始生”言,“屯”字与“生”字字形很接近。故《说文》云:“生……象草木生出土上”;“屯……象草木之初生。”就“难生”言,“屯”字与“生”字有一个本质区别;“生”表示已经出土,且很顺利,故其茎直;“屯”表示尚未出土,且很艰难,故其茎  相似文献   

18.
《周易略例·明象》凝聚了王弼对易学这一天人之学的总体看法和主要致思取向。鉴于两汉象数易学家在易学诠解理路上拘泥于象数之弊病,王弼以一个开风气易学家的高明卓识与学术担当,高举义理大旗,重开易学新风,为以义理解易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明象》篇就是他一扫两汉繁琐注易、解易的象数之风,批判地解构前代易学家的治易路数,对易学进行义理向度重构与新诠之代表作。王弼易学的新理路建构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论述中展开,凸显"意"的方面,并提出了得意忘象与得象忘言这一具体而微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9.
    
在大自然所有的植物中,我独爱柳。 小时候,每到春天,待柳枝吐出叶子时,我就会和伙伴们折柳枝作成帽子戴在头上,然后在林子中捉迷藏。那时的柳,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  相似文献   

20.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涛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