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先看看两个教例。教例一:《月光启蒙》是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她(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也是母亲对作者一生成长进行奠基的总结和升华。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明白句子含义,然后在屏幕上出示母亲形象,并将原文结尾补充在画面旁:"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  相似文献   

2.
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十分唯美的故事:在一个月夜,贝多芬为盲人少女弹琴的故事被收入我国小学语文课本。为了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语文教师在上《月光曲》这一课时常常把音乐引进课堂——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相似文献   

3.
《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这一册课本中最难理解的一篇课文。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理解"在矛盾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并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要顺利完成教学任  相似文献   

4.
徐建芸 《成才之路》2014,(26):43-43
正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我想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好课,"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也是好课,关键是学生有没有真正进入了课堂的佳境。如果你的课堂让学生心灵震撼、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就会给人以无穷的享受。《月光启蒙》教学案例。一、复习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课《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  相似文献   

5.
<正>比较教学法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同时向学生呈现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内容,并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辨别它们的相同属性和不同特征的方法。小学语文比较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包括类比、对比、横比和纵比,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月光启蒙》为教学案例。一、类比类比指的是教师向学生呈现相似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在《月光启蒙》的备  相似文献   

6.
鲍尔吉·原野的《月光手帕》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文章述说了一个极为平淡的"病房故事",可以说不是故事而是一个小小场面:在月光如水的宁静的夜晚,"我"看到一个少女弯腰去台阶上拣一方"手帕",这虽是一个错误——月光制造的错误,但它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源于一个纯洁美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催生言语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运用比较,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现结合《月光启蒙》韵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正>这节语文课上的是人教版第二册《音序查字法》,学生都带上了新华字典。上课的铃声一响,随着一声"请坐"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告诉学生:"只有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表》,才能学习好音序查字法。"我板书音序查字法,并板书了我的姓"刘",学生兴致很高。  相似文献   

9.
课文《月光启蒙》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于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此即《月光启蒙》的内容。不管编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如此节选,我想这正是可以巧妙使用的教学资源——先从课文入手,赏意境,品语言,让浓浓的母爱甜甜的诗情注满学生心田。再引入原文,让学生经受流溢着浓浓诗情的“月下启蒙”竟是这般酸涩的情感体验,于是内心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母爱是永远写不完的诗。第一课时一、引题,理解“启蒙”…  相似文献   

10.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笔者曾经在《科学》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则案例,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单元,以"猜想、假设与搜集证据验证"这一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主线展开教学。整节课学生一直在十分强烈的探究欲望中猜想、研究和实验论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新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也多次听到教师运用猜想的教学策略来养成学生的假设意识,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可见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是十分有效的。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的策略1.巧妙地提出可引发猜想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个能提出问  相似文献   

12.
<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品味文本语言魅力时,会让学生思考句中"泻"字的表达效果。他们往往会提示学生,一般情况下你会用什么词,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把"泻"字换成"照"字,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细细分析这一教学过程,发现包含了替换和比较两个程序,所以笔者称之为"替换比较法"。  相似文献   

13.
"任务型"教学方式(Task-based approach teaching)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某些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以《Teenage problems》一文教学为例,分析了利用这一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这是因为音乐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挖掘  相似文献   

15.
生:学生在《月光曲》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准备上课。师:同学们,这段音乐你们熟悉吗?静下心来,听一听,想一想。生:这是贝多芬的《月光曲》。师:对!这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  相似文献   

16.
一、欣赏傣族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师:同学们,听到这优美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树林。生:听了音乐,我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生:我好像看见森林里有很多的动物。生:我知道这是一首西双版纳的歌曲,名字叫《月光下的凤尾竹》。生:这是一首傣族歌曲。(教师根据学生以上的回答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说得非常正确。这的确是一首描写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们生活的一首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西双版纳--一块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评:用学生不太熟悉的…  相似文献   

17.
正那天,我引导学生集体朗读《小石潭记》。在读"青树翠蔓"一句时,对"蔓"字的读音,学生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读成"màn",而另外一些人却读成"wàn"。而教材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读音。对出现的问题是置之不理还是追究到底?我认为这是一次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教者先从最后一小节入手,再引导学生诵读民歌童谣,然后启发学生谈谈母爱,最后再回到最后一小节。设计可谓精巧,可遗憾的是,内容都是通过多媒体出示的,书上的课文、插图都没有用,学生不用翻书。表面上看,这样教学,手段先进了,课堂教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情结在入情入境中接种 1.再现画面之美,在意境中感同身受.并不是所有的画面都先存于学生头脑之中,而是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用心读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读中生成的.因此,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再现语言画面、情感色彩、意境感受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优美的词语和段落.如课文《黄鹤楼送别》中的"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九寨沟》一文中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等画面感极为丰富的词语所蕴含的风景画面令人向往流连,《月光启蒙》一文中月光下母亲如月亮女神般的圣洁、勤劳与祥和的美好意境……可以说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画面,一个段落就是一处风景.教学中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阅读理解中去,把这些画面再现出来,势必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会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提高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一、尊重个性化理解,深化语言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理解,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教学《绝句》这一首古诗时,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品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