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2):153-154
一、问题的提出:“望”仅指“瞻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轼《赤壁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文对最后一句解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笔者以为,对“美人”一词的注解即兼顾到了表面的含义(指所思慕的人),又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含义(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但对于“望”字的解释尚显表面,没有深层挖掘,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采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写法.文中,"客"与"苏子"的对话,既构成文章的躯干,也蕴含文章的精神,其理韵、意味几乎已被阐释者发挥殆尽.笔者对此无甚高论,只是在教学中发觉,我们对"客"的一段言辞,在内容组织和层次判别上,解读似乎还不很合理,不很清晰.而其后果,则不仅弱化了这段言辞的丰富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而且妨碍了对下文"苏子"一段辩白的理解以及文章脉络的贯通.鉴于此,笔者尝试作一点辨析,或许于教学有些益处.  相似文献   

3.
前后《赤壁赋》堪称苏轼散文中的"双壁",通过对两篇赋的对比研究,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苏轼文风的绮丽华美,挥洒自如,也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近期阅读了一些关于"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及图象的对称性关系"的中学数学期刊,受益匪浅.其中有些结论,原作者仅作了类比猜测,在没有进行证明的情况下便肯定了其正确性.但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有些观点并不正确.为说明问题,先将这些期刊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老师在《河北教育》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重视质疑问难诱发创造火花》一文,其中31页“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一教师教学《麻雀》,在以“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归纳中心的时候,学生马上质疑:课文并没有说出这只老麻雀的雌雄,怎么能说是母爱呢?于是教师便马上改口,说成“亲子之爱”。那么,这只老麻雀到底是雌性还是雄性呢?窃以为是雌性。麻雀并非“一夫一妻”制,当雄雀与第一只雌雀交配后,它接着与第二只雌雀谈情说爱,交配、衔草筑巢。它又忙又累,穿梭于几个“妻子”之间,也帮助它们孵卵、喂幼雀,但…  相似文献   

6.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第一,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学之外,客观效果上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坛的挑战,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学的“刺激”、“干扰”、“挑战”,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并以创作作出回应,这一观点是否妥当?第二,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张放先生的曹雪芹“不大可能写出《红楼梦》来”、墨香“假曹雪芹之名”作《红楼梦》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评,认为这种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正>《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思想错综复杂,内心深处充满了苦痛与失落,这些复杂的情感熔铸到作品里,自然引起后人众说纷纭的解读。然而,有很多解读脱离文本,主题先行,逐渐把苏轼刻画成一个公式化的人物。《赤壁赋》中,出现了"茫然"、"呜呜然"、"愀然",虽然仅仅3个词7个字,然而每个词都是极有分量的,其一写景,其二绘声,其三抒  相似文献   

9.
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女画了一幅剪贴画——《我的理想》,说是要在主题班会上展示。画面上的她,是个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我问:“为什么想当教师?”她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美好的职业,但她一定得是‘不两面派’的老师!”随后,她断断续续地列举了这样一些现象:老师之间有说有笑,转眼面对学生就绷起了脸,总那么爱训人,经常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快考试了,同学们喜欢的图画、音乐、体育全不上了,给语文、数学“让课”。不是说素质教育吗?难道只有语文、数学才是素质吗?上区里的公开课,早就排练好了,连谁举手发言、问什么、答…  相似文献   

10.
有位班主任老师,叫萧恩,大家都赞扬他教育艺术中的两面“镜子”. 第一面“镜子”是日记本,每个学生都有,主要用来照自己.萧老师认为,人都是爱自己的,但爱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有会爱和不会爱之别.写日记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现短处,真正学会自尊、自爱和自觉.例如,在日记中,他发现有的学生对课间操不感兴趣.于是,在第二天课间操时,选择两个学生各拍下一张照片;一张动作准确,姿势优美;一张懒懒散散,下蹲运动象“鬼子投降”.让全班同学欣赏这两张照片,然后写日记,谈感想.那位做操不认真  相似文献   

11.
读了《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2期)的《作文课就应该这么上———“描写景物”教学实录及评析》一文,感触颇深。原因之一,本人在建湖县2004年青年语文教师会课时,也是上的这一课,有幸获得第一名;原因之二是向高老师学到不少,但也有一些疑惑与高老师商榷。一、概念的归  相似文献   

12.
就“中国比较教育危机之我见”与刘卫东老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第三期刊登了武汉湖北大学生物系刘卫东的文章“中国比较教育危机之我见”(下称刘文)。该文首先通过对中外比较教育学家就“比较教育学”的各种定义加以比较分析入手,指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对象、范围、目标等不确定、不明了”构成了比较教育的身分危机;接着,他对“我国最主要的宣传比较教育的专刊《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以前刊名为《外国教育动态》)四年来(1990—1993)所刊登的论文进行分析归类的结果加以列表显示,指出目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仍在“牢牢坚持‘西方中心’”和“主要停  相似文献   

13.
<正>在《赤壁赋》全文欣赏结束后,学生以为本课学习结束,我又抛出了一个在教学欣赏中故意隐去的内容,希望能引起学生的探讨,锤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特安排了一节探讨课。师:我们在欣赏全文后,是否注意到有一个内容我们没有深入的探究,那就是课文第二段中苏子的歌,现在大家自读品味这几句诗,想一想苏子在这首诗中蕴含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构词法中,“反”是不是词头(前缀),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近年来出版的某些汉语教材和著作中,肯定“反”是词头的逐渐多起来;例如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任学良著《汉语造词法》(以下简称《造词法》),就肯定“反刀是词头,并且作了  相似文献   

15.
读罢李弱人《‘郴州’小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我有不同的看法。“弱人”先生在兹篇旁证博引论述“郴州”实为“柳州”,言“柳氏绝无郴州之行”,便断然判定“《童区寄传》中的‘荛牧儿’,当与‘郴州’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与王老师商榷两个问题 :一是本课例中“情感目标”与重点内容的确定 ;二是“情感目标”的提法 .文中的情感目标为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 ,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 ,感悟“数学美” ,激发学习热情 ,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而教学重点是 :形成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人生态度 ,强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倡导相互协作、成果共享的精神 .这两段内容给人有嗦、重复且具体目标不明确的感觉 .情感目标有七八条 ,虽然“追求完美”是…  相似文献   

17.
苏轼《赤壁赋》中有"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一句,教材注:"〔肴核〕菜肴和果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将"肴"解释为"菜肴",我认为解释不够确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教学通讯》A刊第12期刊登了天津师范大学张琪老师的《历史语境下刘兰芝所受教育与悲剧命运的关联》一文,其解读视角的高度、视域的广度,非一般中学语文教师所能及。但是,对于张老师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解读,笔者觉得似乎不太合乎有关诗歌解读的常规。"诗无达诂",一般地讲,对诗句的解读,既不能像  相似文献   

19.
「客至鸡斗争」试解与陈无畏老师商榷云南勐腊县勐醒农场中学王录生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开头四句写道:“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陈无畏老师在《“客至”与“叩柴荆”》(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5期)一文中,说自己“过去”对“...  相似文献   

20.
苏晓慧 《考试周刊》2011,(30):44-44
张雅娟老师的公开课无论从备课、课堂环节,还是教师素养、师生互动各方面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我这里只就《项链》的文本理解提出几点不同看法。既然说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辉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青春和美貌",那就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