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约一千一百字。 我安排一课时学习这篇课文。 我的教学步骤是: 一、指导学生利用“自读提示”、字典,自读课文。 二、思考:  相似文献   

2.
游雁荡山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去温州雁荡山游玩。那时,正是早上时分,雾气弥漫着整个雁荡山。远远望去,这雾似千万缕轻纱,缭绕着整个山腰;近看,这雾似朵朵白云,又似团团相衔而成的棉花糖。其间,还有一丝丝香气,沁人心脾。雁荡山的云雾常常“跳着舞”变换舞姿。云雾缭绕的雁荡山,由于它的朦胧美,使游人仿佛进了仙境,令人陶醉、令人痴迷。我算不上“云痴”,可对雁荡山云雾却有着一种一见钟情的好感。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令人心醉。我陶醉在这山中,回想起语文学过的课文《庐山云雾》……“啊,太美了!太美了!”我不禁赞叹。是啊,云雾使整个雁荡山变…  相似文献   

3.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在听了一节区级自主学习示范课《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后。教师先是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接着,学生分成小组研讨问题.并把各自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师生针对还有疑问之处展开交流,达到对这篇文章“基本没有疑问”(上课教师语)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在听了一节区级自主学习示范课《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后。教师先是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接着,学生分成小组研讨问题,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提出质疑:“山难道真的不加增吗?听说喜马拉雅山现在每年大约增高一公分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相信人定胜天,这是朴素的唯物  相似文献   

6.
沈括的《雁荡山》今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这篇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周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另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此时尚未有名”中的“名”,课本未注,不少注译分析的文章解其为“名字”、“名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学参考书》)即译“此时尚未有名”句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扬州师院中文系语文教学备课手册编写组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备课手册》则说:“直  相似文献   

7.
天柱山     
早就听说天柱山山峰奇秀,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又到了“五一”节,我终于如愿以偿,跟着爸爸来游天柱山。天柱山好雄伟。站在山脚下仰望,只能看到天柱山半山腰,树木葱茏,给人满目翠色。再往上,云雾迷漫,天柱山那座座山峰,浸在其中,好似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8.
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那山一棵桃。“你怎知道它是桃?”“叶子尖尖树不高。”这山望见那山低,望见那山一棵梨。“你怎知道它是梨?”“叶子团团树又低。”提示儿童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喜欢刨根问底。这首童谣分上下两节,结构相似,着重通过问答的形式,教会孩子一点儿植物知识,通俗而又形象。第一节介绍桃树,它的特征是叶子尖尖;第二节介绍梨树,它的特征是叶子团团。童谣通过个别词语的变动,教孩子善于观察,努力去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清楚明了地把相似的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童谣形式活泼,一问一答,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9.
罗大章 《贵州教育》2009,(21):46-46
今年又上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七(5)班和七(7)班,这是我第三年接七年级语文课了。第一节课堂上,我简单介绍本单元课文的教学目的、各篇课文的教学要求以及对学生提出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边讲边进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中,在学生还没回过神来的情况下,我已经把课文《在山的那边》背诵完了,这才叫学生打开课本来看。  相似文献   

10.
郑燕 《语文天地》2012,(7):61-62
语文预习有一个误区,即预习课文就是读读课文,查查字词。在这种意识下,预习课文者寥寥无几,且对课文也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语文教师对预习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设计、布置的预习作业大多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查阅字词,查找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等。  相似文献   

11.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走进那美妙的鸟语世界。 板书课题:鸟语 二、一读课文,感受鸟语 1.你是怎么理解"鸟语"这个词的? 2.课文中有三处具体写到了鸟语,自由读课文,用"______"画出。  相似文献   

12.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会了生字词 ,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弄清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 ,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这一教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简要的总结 ,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再现 ,又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学有目标。)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谁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称象的故事。师 :你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什么呢?生 :我想知道曹冲为什么要称大…  相似文献   

13.
一、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发现主人公英子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变化前的英子,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变化后的英子?  相似文献   

14.
“桂林山水”(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1册)是篇‘看图学文’课文。本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抓住特征,描写细腻,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在阅读课文时,细心的同学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  相似文献   

15.
在山的那边     
我的家在小兴安岭脚下,抬眼就是那重重叠叠的群山。童年的时候也有过探求山的那边是什么的好奇心,缠着自称博学的爸爸问,却总是得不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初一的时候学到一篇名为《在山的那边》的课文,尤其那句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读得人余香满口,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最正确的答案。加之越来越多的课业捆绑了双脚,越来越多的楼房阻隔了视野,便很难再见儿时那诱发联想的山峦,也就把这个问题和童年的很多疑惑一起忘掉了。  相似文献   

16.
贵刊 1993年第 3期发表的 刘岩波老 师的《桂林 山水为何 先写“水”后写“山”》一文中,第2自然段提出:“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对此,笔者以为,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并不与文章的标题存在“符不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案例] 这是《桂林山水》的第二节讲读课。教师开讲:上节课我们读读讲讲,气氛十分热烈。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诵读课文。大家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感情强烈,气势磅礴,但如果我们懂得它感情强烈、气势磅礴的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原因,我们诵读课文就不仅仅只会是“凭着感觉走”了。  相似文献   

18.
创业天鹅山     
谁也不知道,这个地方为啥叫了“天鹅山”?在湖南省石门县有一座莽莽苍苍的大山,当地人都管它叫天鹅山。有人说,就算这世界上曾有过沧海桑田的神奇变迁,这终年荒芜的大山上也不会有天鹅落脚、建巢的那一天。鸟不落足人落足。1997年,一个名叫张宏全的年轻人扛着行李卷儿走上天鹅山。张宏全兜里揣着一纸与夹山镇政府签订的承包天鹅山16公顷荒地为期30年的合同。这一纸合同,这一座荒山,寄托着张宏全以后大半生的希望。张宏全是湖南临澧人,安江农校毕业生。农民的子弟从乡村考入安江农校实属不易,走进校门之后更让他激动不已的是,安江…  相似文献   

19.
杼山考     
杼山因为闻名古今,史籍记载不少.考诸文献有晋吴兴太守张元之《吴兴疏》,唐陆羽《杼山记》、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宋嘉泰《吴兴志》,明万历《湖州府志》,清同治《湖州府志》,以及掌故、旧闻、俚语等等.不同时代给杼山打下不同印记.晋以前称“稽留山”,晋代名“东张山”,唐代始称“杼山”.所谓杼山,是因为这座山是夏杼“南巡之所”.故山西北有夏驾山,山下有夏王村(今称王村).夏杼遗迹的考证是陆羽的功绩,在陆羽《杼山记》前还没有杼山这个名称.《湖州府志》载:“郡有专志,实肇始于陆羽.”陆羽写下不少地方志籍,如《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记》、《湖  相似文献   

20.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生字词,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弄清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