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书名:《丧家狗——我读〈论语〉》作者:李零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版次:2007年5月第1版开本:16开页码:390页定价:48.00元关于本书在时下"国学热"的潮流中,对于经典的各类解读著作层出不穷,且大有泛滥之势。这同样是一本解读《论语》的书,然而个性的作者和另类的书名却注定了它的不普通。"北大教授出书,称孔子为‘丧家狗’",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6,(5):46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成语可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宝库里的一颗耀眼明珠。经过时间的打磨,每一个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在作文、讲话时,如果我们能用上一些贴切的成语,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有魅力,话语更具有感染力。许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一些成语所表示的意思,于是,就会在理解、运用上出现一些偏差,闹出一些笑话。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论语〉六则》一课,选了《述而》篇中的“默而识之”一则,教材注:“[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很多同志认为孔子是我国奴隶主阶级的教育家;但我认为,孔子是我国由奴隶主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的教育家,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一、教育作用论不同我国夏、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阶级教育家,都否定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例如,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周原伯鲁“不悦学”并且公开宣扬“可以无学,无学  相似文献   

6.
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位隐士嘲笑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实 ,无论从孔子的言行上去考察 ,还是从逻辑上去分析 ,孔子都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是“知其当可而为之”。也正是这种“知其当可而为之” ,才更能体现孔子为“平治天下”而献身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8.
初学英语,一般最先学到的动词就是be(am,is,are),它的词义是“是”。常有老师编顺口溜“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复数要用are。”帮助学生记动词的三种现在形式。久而久之,同学们的理解会形成定势,凡见到be及它的变化形式都要往“是”上想,这样容易造成理解错误,误译或错译句子。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扩展,be动词是不能一概理解为“是”的。本文就在初中阶段所学不能译be为“是”的情况作一归纳,帮助同学们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11.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天姥天奇丽景观的大笔勾勒。对这个"暝"字,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所作的注是:"暝,天黑,夜晚。"据此,"迷花倚石忽已暝"便被解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这其实是注者的误解。从诗的上下文来看,"暝"作"天黑,夜晚"解不恰当。先看上文,这两句诗的前面是"半壁见海日.  相似文献   

12.
“情”是“实情”吗?甘肃穆玉平《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语,课本注:“情,实情。”照此说来,这句话就该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弄清楚案子的实情,但一定要按实情办理。”这样翻译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既然不能弄清楚...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14.
课本将《孔雀东南飞》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中的“徘徊”释为“犹豫不决”,这是不妥当的。请先看辞书的解释与古人的用例:《辞源》:“往返回旋貌”:《辞海》:“亦作‘徘徊’、‘裴回’.来回地行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回地走”.《荀子·礼论》:“则必徘徊焉,呜号焉”.并附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再有《文选·风赋》:“徘徊于桂椒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史记·吕太后纪》:“欲为乱,殿门佛得入,徘徊往来”;陶潜《饮酒诗》“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以上用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16.
路上,两个人为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一位好心人上前去解围,不料被其中一个抢白:“谁要你管,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弄得这个人十分尴尬,好像自己理亏似的。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周容先生《怎样理解"莺啼过落花"的"过"字》一文,就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16题诗歌鉴赏的参考答案提出质疑,指出该答案"对‘过’字理解有所偏差"。行文引证翔实,辨析精当,读后大有启迪。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开头尚有瑕疵。周先生说:"摩诘此诗‘过’凡两见。一为诗题(按:指《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一即颈联(按:指"鹊乳先春草,莺啼  相似文献   

18.
菁灵姐姐:你好。我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就是看见同学的橡皮檫、铅笔、玩具什么的,就想顺手拿来玩,事后常忘了及时归还。同学发现后,说我是"三只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老师提问:“你能运用以前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来说明今天所学的分数基本性质吗?”老师的话音刚落,就叫一名学生回答。学生面对这样一个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不知所云,尴尬地站在座位上。老师提示道:“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母相当于——,商不变的性质是——,也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在老师的提示下。这位学生填空式地回答完了老师所  相似文献   

20.
岚岚的妈妈心地善良又勤劳,与邻居们相处得非常好。她经常主动打扫楼道、厨房、厕所的卫生,还特意买了刷子、纸篓什么的,好让大家使用方便。岚岚见妈妈总是默默无闻地那样做事,她觉得这有点儿不公平,大家公用的地方,就应该大家都出力。为什么老是让妈妈一个人干呀,是妈妈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