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宰治在战后日本社会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创作了《斜阳》,其主人公和子被太宰治赋予了自我救赎的重任。在救赎的过程中,和子经历了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的三大阶段,并在最后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达到超我的人格,成为了当时人们进行自我救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斜阳》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绝望"和"希望",并结合日本战后的时代背景,分别分析了太宰治"失望"和"希望"的原因。"太宰治在《斜阳》一文中,把绝望留给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却把希望留给像和子一样敢于追求爱和理想的日本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3.
《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战后代表作。一般认为《斜阳》中的母亲是没落贵族的全权代表。但是联系太宰治战后的反俗,母亲身上留有太宰治反俗精神的影子也是显而易见的。母亲不仅是没落贵族的代表,也是精神贵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斜阳》中的直治与现实中太宰治的经历十分契合,例如吸食吗啡、欠巨额债务、生活能力低下等,这也使得研究者试图通过直治去探寻太宰治的现实生活与思想。试从生活能力的欠缺、对战后社会的批判、对贵族的留恋与背叛的矛盾心理三个方面形象立体地去剖析直治这一人物形象,以期更好地去理解太宰治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斜阳》中的“明”色调——论反抗世俗的女主人公和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一生创造了大量充满"暗"色调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充满着麻药、酗酒、吸毒等消极因素。作品《斜阳》虽如书名一样,描写了没落贵族的消亡,但也不乏积极的色彩,也有着"明"色调。如作品女主人公和子对世俗的反抗就带有明亮的色调。  相似文献   

6.
薛云虹 《考试周刊》2009,(1):196-197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太宰文学.对当时的世人特别是日本战败后那个时期的青年人产生了无可计量的影响。不仅是那个非常时期的青年们狂热地追读他的作品,现在同样盛传于世。每年都有新的太宰文学热爱者出现。在他去世六十年后,其作品仍不断吸引着年轻读者,并以各种形式影响后辈的作家。太宰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除了内容上的独具一格,文体上的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斜阳》和《人间失格》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中心.分别从鲜明的表现、敏锐的感受性、讲述能力这三个方面分析其文学创作的文体特色。  相似文献   

7.
筑摩书房发行的《太宰治全集》第12卷中收录了太宰治的遗稿《大鸦》。这篇遗稿不足1000字。太宰治在昭和21年(1946年)4月22日给堤重久的信中曾写到:“我现在正在写一篇30页左右的小说,叫《未归还的朋友》。等这篇小说写好后我就要以《大鸦》为题,写一篇像《阿Q正传》那样的揭露虚伪文化人的小说。”
  那么,太宰治为什么要模仿鲁迅的《阿Q正传》来写《大鸦》呢?本论文试图以太宰治遗稿《大鸦》为视角,探索太宰治文学作品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这部小说的标题形象、贴切、喻意隽永;书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个性突出、富有魅力;小说的结构严谨,悬念不断,引人入胜;结局也十分耐人寻味,是一部值得细读和研究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一、太宰治和《鱼服记》太宰治原名津岛修治,自昭和八年二月第一次以"太宰治"这一笔名发表《列车》后,陆续发表了十几篇系列作品,正式步入了其早期的文坛创作期。太宰治文学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处于左翼崩溃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以无赖颓废风格著称的太宰治在二战期间完成的小说《清贫谭》《竹青》,其一改自我否定的论调,充满着平实温暖的浪漫主义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本文将详细分析两部翻案作品与原作的区别,挖掘太宰治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再创造,并探讨太宰治在战时背景下回归古典的独立的文学立场。  相似文献   

11.
《斜阳》创作于二战后的日本,混乱的时代思潮促使作者太宰治坚守自我内部重构的价值体系,却不可避免遭遇来自社会现实与传统制度的压抑。作品揭示了自我身份的消解带来的困惑与幻灭,着力刻画了女主人公在重构自我身份中的成长,同时蕴含着作者本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这种虚构与现实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小说明暗交织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2.
太宰治为日本著名"无赖派"小说家,他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其文学作品多采用"日记体""女性独白体"等文体,表现形式也非常多变。同时还以其他小说为蓝本创作出许多翻案小说。文章通过对太宰治作品《女人的决斗》对源文本的仿拟与引用进行对比分析,以太宰治文学研究仿拟论和引用论为基础,阐述了太宰治文学的特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杨华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6):25-27,83
在德国诗人席勒的原典上,太宰治加以了补充和创新,由此诞生了日本文坛上的优秀作品《奔跑吧,梅洛斯》。以前,学界对原典的出处众说纷纭,本文拟通过对原典的考察,证明《奔跑吧,梅洛斯》的素材是出自于《人质》。席勒所描绘的梅洛斯只是一个模式化的英雄人物,但太宰治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再创作,赋予了主人公以丰满的血肉,也就是梅洛斯的不慌不忙的性格特征、对自己和家族名誉的重视、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等人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作家代表,是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一生既参加左翼运动,熟读《圣经》,又酗酒、殉情,在这种积极与消极的矛盾之中,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试通过太宰治早期及晚期两篇作品,分析其参加及脱离左翼运动的原因,剖析其精神世界,为解读太宰治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对法家思想及实践所造成的历史教训有着深刻的反思。对"势"、"法""、术"等法家思想,《淮南子》在批判中有所扬弃,并且以理性的政治态度进行了汲取和融合。以法家思想及实践作为政治思考的参照物,《淮南子》着眼于"治道"与"治术",构建起了"多元并存,理性融会"的混合型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太宰治在自传体作品《人间失格》中对主人公叶藏的一生做出了"丧失为人的资格"的评语。但此处的"人间失格"并非如日常语境中的"不是人"那样带有绝对贬义,而别有一番辛酸无奈的内涵。本文将结合文本讨论"人间失格"的真正含义,并由此分析太宰治笔下叶藏的人格,人性的真实、常态的可怖,最终得到作者自觉不容于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先秦古籍《尉缭子》。现存篇数最多的是北宋元丰年间成书的《武经七书》中收入的《尉缭子》五卷本,明、清两代又曾重刻,无论是明、清刊本的《武经七书》,还是《子书百家》等丛书中所收入的《尉缭子》,都是五卷二十四篇。其实今本《尉缭子》中《兵令》分成上、下两篇,并非原貌。在《群书治要》所节录的《尉缭子》中,原只是《兵令》一篇;1972年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竹书《尉缭子》中,《兵令》也是一篇,不分上、下。又今本《尉缭子》中的《兵教》上、下两篇,情况同《兵令》极为相似,很可能原本也是一篇。这样算来,今本《尉缭子》只有二十二篇。《群书治要》成书于唐代,《尉缭子》竹书写成于汉  相似文献   

18.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创作而成的作品。他将患病体验大量渗透到小说创作中,用沉重的笔调塑造了一个有着严重人格障碍的主人公大庭叶藏。在该作品中,太宰治着重刻画了叶藏的病态心理,以此来隐喻战后日本社会中虚伪而疏离的人际关系以及人在面对现实时无从把握的无能,从而突显出价值体系崩溃的病态社会给人带来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分析当前学术界对郭店楚简儒家篇章的归属论争,提出学术界对《礼记》与《子思子》的篇章进行分隔式的划分,造成了归属问题上不必要的争执。郭店楚简中属于儒家的篇章一部分是子思及其学派的作品,可归入《子思子》;另一部分属于《子思子》释义背景的思想资源,不能归入《子思子》,但系解释子思思想来源的重要篇章。目前可以明确归入《子思子》的作品有《缁衣》、《五行》、《中庸》和《鲁穆公问子思》。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