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公共性(publicity)是指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社会的关联性,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共治理的现代性境遇是一种多元关系中的境遇。表现为官僚制生产与教育市场化之间、科层管理与民主参与之间、标准化管理与人的多样性需求之间、教育全球治理与地方治理之间等方面的紧张关系;归根结底在于教育治理中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超越而不是完全抛弃教育管理中的官僚制;如何定位教育管理中的政府限度问题,而不是把公立教育的质量问题完全归罪于官僚制,归罪于政府的权力。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需要自我检讨与自我完善。在公共性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治理或许是一种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要全面达成新课程改革的社会目标,教师除具备专业性之外,还应当发展其社会公共性质。因为新课程改革自由、平等、公正和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具备公共性前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教师具备公共性内涵,即公开性、交往规范性、利他性、政治主体性;纠正技术化倾向需要教师发展公共性质;社会公众需要教师树立公共形象。教师要充分发展并彰显其社会公共性质,就要在专业性与社会公共性之间构建某种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向度的思政课教学是指培育学生的公共性价值观,促使学生立足公共性立场,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平衡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之间的冲突,协调个体与公共之间的统一性,提升个人的公共参与素养。在现代多元价值观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要增强公共性价值观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公共精神的优秀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公共性是高等教育的内在属性,也是其实现公共利益与公共价值目标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关系着社会资源的使用,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不可避免地与教育公平、公共服务等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要素产生关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赢家通吃”与高等教育公共性式微问题尤为突出:市场化经济改革和全球化的环境消解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私人利益僭越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凸显公共性并通过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价值定位以促进共同富裕,即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坚守参与公平的底线,保障公正的结果。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重申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回应社会公众对平等关切与实质机会的要求,有益于在公平正义的维度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人是政治的动物,意味着个体置身于政治生活的必然性以及个体的政治人属性,这是公民个体与政治共同体密切交互关系的基本表征.政治具有解决社会公共价值与社会资源彼此分享与矛盾的属性,因而公民作为政治主体参与政治生活就具有了普遍性、公共性的特征;同时,政治人属性又必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以构建和谐的政治关系为基本目标,才能维持公民个体与政治共同体的互动,构建良性的公共秩序.因而.在分析公民作为政治主体在与政治共同体互动的过程中,就具备了公共性、实践性与(公共)秩序性三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拓展以及教育和道德的公共性等因素,决定了建构公共性是当前德育的必然要求。时代发展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历史逻辑,解答时代命题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现实逻辑,教育要服务社会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理论逻辑,追求人和社会的统一发展是建构德育公共性的价值逻辑,多元行动路径是建构德育公共性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公共性问题的凸显可以理解为基于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与求解.立足于当今的现实,公共性一定是复数的、多层面的,我们很有必要以理想类型的方式分析公共性的立体层面.民族-国家内部的公共性层面、民族-国家之间的公共性层面、跨越国家界限的个体之间的公共性层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公共性层面是当代公共性四个典型的层面.这四个层面的统一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公共性是政府公共关系价值的本原,政府公共关系通过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提倡以确保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建立在政府公共责任基础上的责任和权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共主体”关系和谐理性是政府公共关系价值的核心,政府公共关系致力于营造具有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而不同”的关系生态,以确保政府与社会公众和谐共存、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合理确立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立法将教师作为与其他专业人员无异的一类群体,在法律地位上没有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没有呈现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导致教师管理实践中问题和争议频发。教师职业源于现代国家公共教育体系建立的需要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与其他类型专业人员最显著的区别即在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而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群体的公共性强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应以教师职业的公共性为分析基础,以公共性强度差异为划分维度,确立不同教师群体的法律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与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以公共性保障及其与自主性的协调为目标,确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科学设计教师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