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虎 《传媒》2008,(3):68-70
采编、发行、广告构成报刊经营的三要素。采编是报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业界一直有“内容为王”的说法,这也体现了采编在报刊经营三要素中的重要位置。由于中国报刊市场的特殊国情,采编并没有像广告和发行一样被纳入到市场运作体系,事实上大多数的情况是采编与经营(广告和发行)分离。但是由于报刊经营是一个整体,三个要素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2.
一份报纸需要诸多版面来支撑,而每个版面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则需要一支精干且专业的高素质采编队伍来组织实施,而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的高低。本文将结合吐鲁番日报社运行机制由"采编分离"到"采编合一"的实践过程,提出一些思考。一、由"采编分离"到"采编合一"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同题文章”,顾名思义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类题材”的文章,在这里,笔者指的是对同一题材的新闻事件的报道。2004年10月以前,大河报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行机制,编辑与记者沟通相对方便顺畅,编辑的主动性较强,在省会部、热线部“同题文章”相对少些,但省内部因各驻站记者没有跑线记者的约束、远离编辑部缺乏沟通等诸多因素,日常报道中的“同题文章”就不能避免了。2004年10月,大河报正式实行采编分离运行机制,采访部门和编辑部门相对独立、平行,这样可以打通版面,克服画地为牢的弊端,使得质量高的好稿件得以充分展示。采编分离的好处自然是…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完善主持人节目的群体机制,是各级广播电台尤其是地市一级广播电台亟待解决好的课题。依据何在?且看现状。一般地说,地市一级电台都设有主持人节目,少者一二个,多则十来个,其中采编、主持合一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单兵独马,基本上是“单干户”机制;采编、主持分离的,采编的只管采编,主持者只管播音,前者属节目组,后者属播音组,一般还兼任别的节目的采编或播音;采编、主持合作的,形式上有几个采  相似文献   

5.
“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开”,这是报业新闻生产流程管理中的一个老问题。《中国水运报》实行“编采分开”机制后的实践证明,采编分开是符合现代报业发展方向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采编质量和新闻生产水平,也促进了中国水运报的发展,报纸发行量和经营创收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全国行业报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9,(4):64-64
2009年,解放军报社政工部为求“变脸”,制订了专题版的改版打算,实行策划组稿采编合一的编辑机制,注重策划在先、采编联动。对专题版稿件的要求有:  相似文献   

7.
新闻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它关系到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观点、立场。马克思是新闻党性原则的奠基人,他从“人民报刊思想”、“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发展到“党报思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党报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新闻党性原则的概念;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党性原则的思想,把党性原则作为新闻工作的“首要的一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些文科毕业生来报社实习,仅几个月时间,就发出“搞新闻采编没劲”的感叹。言下之意,采采编编并非做学问,毋需有“学富一车”之功底。他们有这类想法也不足为奇,就在我们新闻界内部持这种观点的也为数不少。当年,我在省城一家报社实习时也这样认为:天天看一大堆通讯员来稿,日日按“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定格,总觉得枉学了五年什么“学”呀、“史”呀、“论”  相似文献   

9.
“制播合一”是电视初始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与报纸有着明显的区别。报社从建社开始就组建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只要有一定文化且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报社的通讯员;只要有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谁都可以向报社投稿。可以这样说,报纸历来都实行以稿酬形式相联结的一定程度的采编分离体制。而电视则不同,电视高科技、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特征,使其他单位和个人难以介入其中。所以在我国,各级电视台在建立之后,只能采用自己制作节目,自己播出节目的“制播合一”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洪忠 《新闻实践》2001,(10):15-16
《华西都市报》是我国第一张都市报,从1995年1月日创办至今的六年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运作机制。 一、早期的采编合一 《华西都市报》刚创刊时,实行的是采编合一机制。具体而言就是一个部门负责一块版面,采访回来的稿件在部门内完成编辑工作,很多时  相似文献   

11.
当下少儿报刊也面临着“如何转型”和“如何转好型”的困难抉择.少儿报刊转型的路径很多,但要先转观念、转思想,采编人员应该把转型后的角色定位为“产品经理”.  相似文献   

12.
郑磊  窦克林 《青年记者》2009,(22):87-88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其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本”思想,主张“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定义新闻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他就是范长江,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底,工人时报社汉文部进行了全面改革:记者部、“太阳周刊”编辑部和新闻编辑部合并,成立采编一部和采编二部,实行采、编、排、校合一。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同时也对采编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电视向全社会推出一个新型的评论模式。它以纪实性现场为基础,由主持人(记者),主持电视评论,引入大众参与评说,通过平等、双向交谈,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区别于传统评论的形式。如何看待已出现在我们荧屏上的这种新型电视评论,中国的电视评论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呢?《焦点访谈》的成功探索说明,更新电视评论的传统观念是发展中国电视评论的前提。 对于评论的传统认识,我们可以从《辞海》中窥见一斑。《辞海》给评论下的定义是:“评论是报刊言论的总称。及时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阐明报刊编辑部的观点和主张。”“是报刊言论的一种体裁。”传  相似文献   

15.
报纸有多种采编运行方式,报业竞争促使办报实行编采分开,是一种选择。但是,对编采分开的目的和作用要正确理解,对分开以后如何处理二者关系,要有成熟的考虑。 很难说,编采二者合一好,还是二者分离好,无论哪种做法,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选择,或者是根据某种需要的决策。现在,随着报业竞争、新闻竞争加剧,报纸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高效运转的编采运行机制。从这一点上讲,编采分开,改变“混业经营”,有利于集中精力发挥编与采各自的职能,从而有条件实现编采机制高效运转。现阶段,编采分开解决的应是这个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断言,中国的传媒竞争已经进入“观点竞争”的时代。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胜出,新颖、独到、锐利的观点遂成为各媒体新的诉求。 报刊评论在未来定会占据越来越多的版面,与新媒体一起角逐,使平面媒体获得新的优势,而目前各种各样新的评论样式也预示着报刊评论的再次回归。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政论报刊时代的到来,但是未来的报刊评论时代却不是政论时代的简单再现,它承担着更为深刻的职责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河南日报全面改革出现新气象 许多读者近来纷纷称赞:翻开河南日报,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河南日报人把这一切归结于报社的全面改革。 河南日报从今年3月27日开始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领导干部竞聘上岗、采编人员、一般工作人员双向选择。为此,报社对竞聘上岗的每个阶段的具体安排、要求及结果都及时张榜公布,群众通过公告一目了然。 业务运行机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变长期沿用的编采合一、责任不明、坐等稿件上门的旧模式.实行采编分开、小编辑部大采访部,记者按照不同的标准人人都有明确的采稿要求,增加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些报刊的读者对象从报刊名称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对于读者选择很有益处。可也有些报刊却是大众化的,不少年龄、性别、职业和知识层次的,我们全且把这类报刊称作“大众报刊”或“普及性报刊”。这类报刊除机关单位公订外,更多的是家庭个人私订,读者面很广。以一个家庭而言,有一代、两代、三代  相似文献   

19.
现在许多企业报因人员编制等多种原因,都采用采编合一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便利、有利之处:采编合一可以提高、扩大稿件的信息量,可谓集腋成裘、聚  相似文献   

20.
现在许多企业报因人员编制等多种原因,都采用采编合一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便利、有利之处:采编合一可以提高、扩大稿件的信息量,可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笔者作为采编合一工作模式下的一名人员,既要采访写稿,还要改稿编版,工作虽然比较幸苦,但是感觉正因为工作量大,接触的面才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