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开城安西王府遗址位于宁夏固原市南20公里处六盘山北段东麓的开城镇。近年来,随着考古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城安西王府的建筑规模及其轮廓初步显现。透过今日残存的断壁残垣,可寻找昔日的繁华辉煌。开城王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蒙元早期的军事与镇戍活动,留下了难得的名人文化资源;以王府为基地,推广宗教信仰,呈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考古勘探与发现,显示出丰富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2.
元代,在同一阶段内,有相同名称的路、州、县,而且分属不同行省。史书也不写明它是何省,觉得有必要加以区别。笔又发现另一特殊现象,往往把是“府”,是“州”的机构混写在“路”的行列中,而又把本是“路”一级构机“降”在“州”的队伍中,加以考证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怎样保持本民族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进而在世界政治大舞台上展示出中国的特色,是学术界经常讨论的话题。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管理边疆地区的一项政治举措。这一制度的发展轨迹,同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发展以及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始终。羁縻制度发展到唐代,便形成了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管理模式——羁縻府州制度,这一制度对当时以及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成吉思汗、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等蒙元首脑先后在六盘山地区避暑、驻跸。从1227至1258年的30年间,六盘山成为蒙古汗国的军事大本营。为了经营好这个军事大本营,约有2万兵力驻屯于六盘山。自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设立开城路后,开成具有宗王分封制和地方行政建置双重性,有更多的军队驻守在六盘山地区。安西王府既是元朝攻占四川,消灭南宋政权,又是为直接控制四川等地而设置的军政合一的特殊机构,直接处理秦蜀军政事务,具有极高的地位和至尊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汉代河西的行政区划、职官建置及其特点高荣两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地方行政区划和职官建置也日益严密完善。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政区划分和职官建置也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1963年,在固原县开城古城址发现一石碑。碑下部残损,碑文(附后)有缺损。首记“元统乙亥蕤宾望日”,即元顺帝元统三年,当为公元1355年5月15日。从碑文内容推知,大约是为修葺祠庙而立。落款立碑人之一,“开城州知州朵儿只”,《嘉靖固原州志·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载:“元统乙亥,月届蕤宾,连旬不雨,禾且告病,知州朵儿只先一日斋戒,躬率僚吏奉币祝恭,事祠下。”可知此碑是为镌记重修朝那湫龙神庙开城州僚吏捐赠钱物事或“奉币祝恭”事而立。碑文涉及元代开城职官设置、官置机构等,是研究元代开城政区建置及官制、兵制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依据大量元史史料,结合元碑提供的资料,论述了元代开城政区的建置及官制。  相似文献   

7.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92-92
徽州府、郡一级行政建置最早始于汉建安十三年(208年)。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威武中郎将贺齐率军征服歙县金奇、毛甘及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宁县(后避吴主孙休讳,改海阳),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新都郡就是徽州府、郡一级最早的行政建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元代开城安西王府,是忽必烈时期修建的。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在开城已设有行宫,之后,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都先后驻跸六盘山。特别是忽必烈时期,六盘山已成为当时政治、军事的中枢之一,蒙元时期的一些重大活动都是在这里议定的。在统一南宋的过程中,开城安西王府发挥过直接作用。安西王府建筑宏伟,再现的是皇家建筑的气魄和格局。近年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元代遗物,由此可看到元代开城安西王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明代都匀府建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至明朝灭亡(1644)共存在了150年时间。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明代贵州南部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且可以深入把握明代中央王朝治理地方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0.
府兵制在唐武德、贞观时期仍处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高祖立唐之初即改隋炀帝时期的鹰扬府为骠骑将军府、车骑将军府,后两类军府合并归一,车骑将军府隶属于骠骑将军府,从而形成了十二军分统骠骑将军府的地方府兵军府格局;至高祖武德七年时,骠骑将军府改为统军府,成为武德后期、贞观前期地方府兵军府的基本单位。至太宗贞观十年,则改统军府为折冲都尉府,地方府兵军府建置趋于稳定,职官设置与职能分工更为成熟,因此成为维护唐前期国家地方政治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1.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太宗时期在周边内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本文回顾了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措施,唐縻府州制度的酝酿和确立过程,并对羁縻州制度推行的具体时间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2.
承德自雍正元年到嘉咸年间先后设置了一府一州五县建制,其设置原因一是适应本地汉人迅速增加,加强管理的需要。二是为了纠正盟旗制度下旗札萨克管理的不力与偏差。三是清廷在新形势下治边思想的具体体现。内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引入,不仅巩固了边疆,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孔庙是明清时期都匀府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此地儒学教育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对都匀府学孔庙建置及形制布局进行探讨,可加深对都匀府学与都匀孔庙之间"庙学合一"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朝廷为加强对敌方的控制,将麟、府、丰三州归治河东路。这一措施的旅行,主要是由于此地区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丰富的战马资源以及朝廷采取犬牙交错的治理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宋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控制,人为地采取一些措施来阻断各地之间的往来,制定了严格的“禁山”制度。首先,禁止砍伐禁山林木。其次,所有缘边民户,不得在“禁地”开荒种地。再次,内地汉人不得擅自携货物“侵越禁山”,进入蕃界买卖。与此同时,北宋中期以后,宋王朝又在西南拓土开边,筑城建军,废除羁縻州,建立正州,直接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但最终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6.
折氏属党项族,唐末、五代、北宋时期占有府州。折氏家族利用特殊的民族认同和地理位置抗击来自外敌的入侵,为北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注重清除割据势力的北宋政府,不断对府州加强控制,致使折家势力衰弱,最后在对外战争中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7.
本期发表三篇论文。第一篇是邓洪波撰《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经费充足,频频受到皇帝的关顾,师资水平高,肄业诸生须在全省范围之内通过严格筛选方可入院,规模大、招生多,课程设置由朝廷议准通行);(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清朝中、后期新兴的省级书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如两湖书院试图以中西结合之方,为传统的书院注入新的活力,求是书院以讲求新学、西学为主,尝试将中国书院制度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沟通,皆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又如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嘉、道年间兴起朴学之风,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在光绪年间掀起三湘新政之潮。再如崇实书院讲求“格致”,设置制造课程,开中国近代机械工业教育之先河等。作者认为,总结清代省会书院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重点高校及学术研究基地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兖州兴隆寺之名最早见于隋代仁寿二年(602),名为“普乐寺”,是隋文帝诏令第二批在全国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说“五十一”)个州寺之一。该寺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为“中兴寺”。于神龙三年(707)二月复改名为“龙兴寺”,是该寺院沿用时间最长的寺名。自此,该寺与全国八十一州所置“龙兴寺”一道,成为该州地方官府于国忌日举行行道散斋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经因兵乱被焚毁。明代初年该寺院重建之时,因政治原因改名为“兴隆寺”。在明代,该寺院仍然是当地寺院和僧侣管理机构“僧纲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该寺寺塔首度修建于隋代仁寿二年,以安置朝廷颁送的佛舍利。现存之塔基与唐代成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之间有一定关系,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层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遗物。现仍保存在兖州市博物馆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龙兴寺残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断,唐至五代时期,该寺院始终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祜八年(1063)再次建塔。该寺塔于清康熙年间因地震被毁,在对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层稍作修整后,再于其上修建石栏和六层子塔,形成现在所见寺塔之形制。  相似文献   

19.
<正>贾俊侠等所著的《两汉三辅研究:政区、职官与人口》(长安历史文化丛书)于2019年3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融合了历史地理与职官制度,对两汉时期三辅的政区、职官以及人口沿革史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览全书,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作者把研究对象置于两汉三辅的立足点上意义重大。从《两汉三辅研究:政区、职官与人口》的书  相似文献   

20.
本期发表三篇论文。第一篇是邓洪波撰《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经费充足,频频受到皇帝的关顾,师资水平高,肄业诸生须在全省范围之内通过严格筛选方可入院,规模大、招生多,课程设置由朝廷议准通行);(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清朝中、后期新兴的省级书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如两湖书院试图以中西结合之方,为传统的书院注入新的活力,求是书院以讲求新学、西学为主,尝试将中国书院制度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沟通,皆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又如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