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在李清照前期词作中并非影响最广的,编者之所以把《醉花阴》和《声声慢》编在一起,除了凸显李清照词作前后期的不同风格外,其意象选择上有许多共同点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南渡前所作,抒发的是贵族少妇的闲愁;《声声慢》是她在国破家亡情况下的晚年之作,是凄苦孤寂生活的淋漓体现。《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作的相同意象有酒、黑黄花、黄昏、风等,但传达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情韵。  相似文献   

2.
曲惠勤 《学语文》2013,(6):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见卷首),二词都是李清照词乃至宋词中的杰作.其共同点是以写愁动人,但描写重心和具体特点又有相当大的差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的是生离之愁、闲愁、有限之愁。这首词作于重阳佳节,此时,李清照已经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在外地为官,夫妻分居,离愁满怀。李清照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叹赏,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寝食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她擅长用柔笔抒情,于细腻婉转的吟咏中渗出内心的情感,《醉花阴》就是体现她这一特点的佳作。晚唐“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精于用曲折的笔调写闺情,《梦江南》即为他的代表作。可以说,《醉花阴》和《梦江南》这两首词,是不同派别的两大宗师,穿过悠悠岁月为我们铺陈  相似文献   

4.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写情圣手李清照的愁词最是姿态百出,异彩纷呈,其词集《漱玉词》(《四印斋所刻词》本)。离别之怨,相思之苦为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醉花阴》是代表;身世之悲,家国之痛为南渡后愁词的主题音乐,《武陵春》是典型。一“、永昼”之愁与瞬间之愁《醉花阴》写从清晨直到深夜难解…  相似文献   

5.
词界女王,非李清照莫属,这是公论。李清照是闺情词中第一位抒自我之情的大家。是词国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自我之情的女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就是她抒自我之情的代表词作。她写的虽是狭小的一己之情,但却因为具有普遍的共性,而使千百年来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那份爱情,那份离愁,那份痛苦,虽是她一时一瞬、一朝一夕的感觉,然而却有着强大的时空穿透力,成为滋养当时和后世大众心灵的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6.
作为婉约派词宗,李清照总是因为婉约的风格而为人熟知,脍炙人口的词篇有《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等,但她词中的豪迈色彩却被婉约风格的巨大光环遮蔽了,本文以李清照的三首词为例分析她词中的豪迈色彩,试图全面理解李清照的词作及其人。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入选新课标教材已经近十年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或两词并重,或一详一略,多是将两首词分开来独立鉴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两首词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并援引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语文》必修4将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选入同一篇课文,可谓用心良苦。两首词都写到了愁,写到了秋,写到了酒,写到了西风,写到了等待,还写到了黄昏的黄花,一切都是那样相似,一切又是那样迥异:早年新婚燕尔之后与晚年颠沛流离之际的李清照,其心境已形同天壤,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新版高一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同课选取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与《声声慢》,教学中如果精心组织学生比较阅读两首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醉花阴·薄雾浓云》是李清照寄给她暂别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大凡读过这首词的人,很少会忽略元人伊世珍《琅嬛记》中的一段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新版高一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同课选取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与《声声慢》,教学中如果精心组织学生比较阅读两首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说教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作者是李清照。这一单元选取了四位具代表性的宋代词家的作品,将宋词的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词人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写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时代苦难的象征。与同时选入的《醉花阴》互为补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王芳 《学语文》2009,(5):8-8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李清照的两首词。教学这两首词本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提高探究能力呢?我决定从词作入手.在反复的阅读咀嚼揣摩之后,发现两首词中有若干个相同的意象.而这些相同的意象又有着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云丽 《现代语文》2006,(10):123-123
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人。父亲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不传)。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辑李清照集》等。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里的第四首,<醉花阴>是本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一篇词作.两篇词作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少妇时期,丈夫赵明诚在新婚不久就负笈远游,重阳佳节又至,李清照写此词以表离别之愁,相思之苦.<武陵春>写于南渡之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因病离去,过着颠沛流离孤苦的生活.作此词时,易安已经53岁,半生的孤苦无依,让词人愁绪满腹,这种家国之恨已不是能用简简单单的"愁"字能够概括的了.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作品,不仅千古不衰,而且历久弥新。李清照的“重九”词《醉花阴》,从当日流传延续至今,曾引起历代学者、词评家赏品、探讨的兴致。然反复推敲、研味原作,常觉古人论此词精而不详,今人赏此词详而未必切。故此,笔者不揣学浅识短,赘文试解其中尚余之真味。《醉花阴》属传统的念远伤别的困思情调,是李清照闲居青州时创作的。李赵联姻,可谓伉俪情深、“意会心谋”①。因而小别轻分,常牵动李清照思念的情弦。本词便是写给她出仕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我们不妨再吟读一下原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的《醉花阴》和《武陵春》同是写愁,因作者创作时心境和所处背景不同,其含义也是不同的。现在拟从二词的名句入手,分析这一点。 一、少妇思远 人比菊瘦 李清照是宋朝礼部员外郎的掌上明珠。十八岁时,因嫁给宋朝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之间,情甚笃好。二人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生活很美满。后来,赵游宦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思念甚深,写成《醉花阴》一词:  相似文献   

18.
<正>《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  相似文献   

19.
管亚平 《语文天地》2014,(10):18-19
悲愁是李清照词作中常见的情感,但她对这种情感的表达则有着内敛与疏放之别,这内敛与疏放的背后隐藏着词人不同的处境与心境。从《醉花阴》到《声声慢》再到《永遇乐》,深浅不同的悲愁与不同的表达形式,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一颗敏感的心灵在经历人生种种苦难之后的变化。其中别离相思的放肆夸张、坎坷际遇的奔放倾泻、孤苦人生的隐忍克制则是李清照上述词作悲愁情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声声慢》这首词,就是李清照身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下面,本文着重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首词的艺术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