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琳 《湖南教育》2006,(12):40-40
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新”这一概念的理解,狭隘地限定为指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或者对创新内涵定义过高,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事实上,在创新教育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创新,甚至在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被看作创新,假若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建成 《学习之友》2010,(11):55-55
生活中人们强调“慎独”比较多,其实“慎众”亦不可缺。不注意“慎众”,同样会犯错误。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常常别人怎样评价,自己也跟着怎样评价;别人怎样去做,自己也跟着去做。这种心理现象就叫“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3.
一、掌握句式,学会变换复习句子要让学生理解:①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通常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表示“谁”或“什么”,另一部分表示“做什么”或“怎么样”。②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叫做陈述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叫做疑问句;对别人提出要求的,叫做祈使句;表达自己情感的,叫做感叹句。复习的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学了英语单词及短语后 ,在运用过程中却感到很困难 ,现举例如下 :一、learn ,learnfrom ,learn……这三个词都与“学习”有关。Learn往往指通过学习、练习或由别人教授以获得知识或技能 ,侧重学习的成果 ,有“学会” ,“学到”的意思。在学习做具体的事情时也要用learn。如 :ThechildrenarelearningtospeakEnglish .这些孩子的正在学说英语。Thatbayislearningtojump .那个男孩正在学跳高。Somestudentsarelearningcomputers .一些学生正在学电脑。learnfrom意为“学习” ,“向……学习”。如 :WemustlearnfromcomradeLeiFeng .我…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接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留给学生足够思考探究的时间,就会发现课堂中有很多问题是我们不能预设的,在“接知”的过程中会受到多个干扰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交往中随时会用到“对不起”,如何使用“对不起”,在英语中还有讲究呢。一、使用sorry 方式和场合sorry 表示“对不起、抱歉”时,常用于有了过失或做了冒犯别人的事后向对方致歉,或用于事前表示礼貌,使语气委婉,更有诚意。1.在麻烦别人,打扰别人时。例如:  相似文献   

7.
学会请求及应答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向别人请求做什么,或同意别人去做什么,那么我们怎样用英语表达“请求或许可”呢?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向别人请求做某事,或允许别人去做某事,或建议别人去做某事。那么你们知道怎样用英语来表达“请求许可”吗?在英语中我们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提出我们的建议或征求对方的意见。大多语气比较委婉,显得客气而有礼貌。1.用may来提出建议或征求对方的意见。在回答may引起的问句时,肯定回答用Yes,you may;否定回答用No,you mustn’t/No,you can’t;或No,you had better not.等。例如:May I use your typewriter?我可以用一下你的打字机吗?—May I take this book home to read?我可以把这本书拿回家看…  相似文献   

9.
谭衬 《师道》2006,(8):16-16
古希腊智者柏拉图曾经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有“知”还有“识”,既有专业知识,还要有思想、有见识,做教育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或工具。事实上,深刻的思想与见识,是教师自身的尊严和魅力所在。有  相似文献   

10.
放弃过,无奈过,伤心过,困惑过。风微微掀起衣衫的一角,也勾起了我骨子里掩饰不住的“野”性。真想做个“坏”孩子,身边没有光环,没有烦恼,把快乐带给大家。——题记青春如梦,但它终究是梦!它应该是天真,是朝气蓬勃,事实上,我们的青春被那沉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我不要做“别人家的孩子”走路要走“一”字步,抬头挺胸;举止要优雅,谈吐要文明;成绩要优秀,不可以退步,只能前进……总会有同学忌妒  相似文献   

11.
以自己说出别人未曾说过的话为荣,以自己于过别人未能干的事为幸,对任何问题都刨根问底,希望弄个明白,这是今日中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酷”是今日中学生的时尚用语,“探秘”是今日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今日中学生,年纪不大,学问不小,都有一种喜欢“研究”的精神:在课堂上研究,在课外也研究;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不要问研究的结果如何,只要做了,动脑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让我们一起来尝试研究研究,学习学习。 ——编者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初一年级同学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题目是“烦恼排行榜”。有接近20%的同学.把“父母总是把我和其他孩子比较”放在榜首。与朋友一起聊天,当说到孩子时,很少有朋友谈孩子的特点与进步;时常听到的。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13.
刘文典是当年清华名教授,出语新奇怪异。他曾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一次,有学生问道:“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问得好!”刘文典应声而答,然后朗声吐出五个字,“观世音菩萨。”众学子一听无不愕然,先生这不是答非所问?给我们念什么佛呀?  相似文献   

14.
以往在路线斗争中,被斗争的往往是错了的;去斗别人的,却往往是对了的。对了的人胸怀很宽阔,说要“允许别人犯错误”。现在,不少身居领导岗位的人也有宽阔的胸怀,也说要“允许别人犯错误”。有些人也做领导了,却一直说不出口,无论怎样也觉得“允许别人犯错误”这种话不是自己说的。  相似文献   

15.
勿忘“我”     
时下,社会上流行一种“病”,那就是“忘我”。这种“病”的“临床”表现为赶时髦、随大流。具体表现在:看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别人怎么样,自己便怎么样。至于有些东西,明明自己喜欢,怕别人说过时,而不敢喜欢;有些东西,明明自己不爱,然而为了显示自己时髦,也只得随喜随悲了;明明自已不愿做的事,因大伙都在做,也跟着糊里糊涂地做了。  相似文献   

16.
“三重门”的由来有位伤脑筋考生说过,在他看来,“文章”与“作文”是相通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仔细想想,此话不无道理。一般地说文章是“我要写”的东西,完全可以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心到笔随,独抒性灵;作文——考场作文却是“要我写”的东西,有命题的规定,有格式的要求,有阅卷的关卡,有分数的压力。简而言之,前者是“写”,后者是“做”,俗称“做卷子”。当然,“做卷子”也须有感有情,甚至也可独抒性灵,因而与文章之道本来相通,但它毕竟是别人给你规定的内容范围,你必须应题成文,讲究格式,下笔之前当然就得十分审慎,否则,一旦审题有误、立意偏斜或体式不当,那么,“卷子”就可能做砸了。  相似文献   

17.
“人家”和“别人”是一对意义和用法相近的常用代词,并且它们多见于对话之中,当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且与“自己”相对时,“人家”大致相当于“别人”,两词可以互换。例如: (1)我不管人家怎么说,我只管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巴金《春》) 上例的“人家”是可以用“别人”替换的。但是“人家”和“别人”还是有不同之处: 首先,当指代“其他的人、另外的人”,且不是强调与“自己”相对时,只能用“别人”而不能换成“人家”。例如: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发展学生这个主体,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烈,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但是,有少数教学观念陈旧的老师往往给学生设计“圈套”,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答案,上课喜欢听异口同声的“是”、“对”。这其中有不少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者,少数肯动脑筋、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如果有异样的答案,可能引来别人的哄堂大笑,有时还会得到老师“你坐吧”的“恩惠”;课下做练习或作业,有不少的喜欢抄袭作业、给别人对答案者,如果有不同别人答案的或做题思路“古怪”的,有时也会得到老师的“重抄”…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常常请求别人做什么事或不要做什么事。因此,学会正确地使用“请求”用语,对于我们在英语交际方面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只要遵循“礼貌至上”的交际原则,基本上是不会出差错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