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重建,并在基本精神和基本制度层面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法制化建设,从而使中国民主政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由于受某些过时经验和观念的束缚,这一时期民主发展的法制化进程出现了非理性化的倾向,主要是政策对法制的冲击。这种主流的规范性与一定程度非理性化并存的特点及其影响,给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留下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阐述1949—1956年福建省妇女解放与婚姻家庭问题,列举该时期福建省治理妇女解放与婚姻家庭问题的举措,分析该时期福建省妇女解放与婚姻家庭问题的治理成效及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进入流动活跃期。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内部发生了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从农民中游离出一批乡镇企业职工,他们走上了工人化的道路。还有一部分成了个体工商业者或私营企业主。农民内部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我国转轨时期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分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使原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从方法论、客观事实、变化原因及其理论和时代意义方面对我国目前的阶级阶层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1949-1957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迁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全面的、快速的、深刻的,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对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从变迁的特点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区分和分析是十分敏感、复杂,且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论研究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状况总体是由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基本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雇工劳动者等阶层构成的,并侧重论证了各阶级和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1949-1956年新中国在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时,既采取了明确而坚定的方针,同时又区别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的具体情况,实行灵活的政策和策略。主要包括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及争取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注意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等。  相似文献   

8.
1925-1956年毛泽东农村阶级划分标准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农村阶级划分标准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四个时期:(1)1925-1930年是以土地占有数量、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标准的多元时期;(2)1931-1947年12月是以剥削关系(劳动与否)为标准时期;(3)1947年12月-1952年底以经济地位为标准时期;(4)1953-1956年底以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为标准的多元回复时期。  相似文献   

9.
1949~1978年间,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频繁整顿到稳定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时期的精简下放和国民经济好转后的集体经济重建,农村医疗制度经历了个体——个体联合——集体——集体、个体并存——集体的变迁,其性质也从营利到福利反复变更。这三十年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建立主要以公共资源支撑的医疗体制,这样才能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使其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福利事业。  相似文献   

10.
邓小泉 《江苏高教》2015,(2):153-155
1949年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相继经历了改造中的沉寂、跃进后的整顿、改革中的壮大和扩招中的勃兴等演进历程,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现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进行了研究,此时期全国性的土改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第一位的发展因素;合作化,集体化,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声;国营农场是这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中国进行大规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条件这时期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教育经费狭义指国家的教育拨款,广义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以及企业、团体、个人投入教育的费用。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教育经费。从理论上讲,决定教育经费的根本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对教育发展的需要程度,二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发展所需经费的提供能力。实际上,影响教育经费来源的因素,除经济增长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其中政策、法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过程、基本内涵、重大意义、与新民主主义论的传承关系;并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4.
195 6年苏东政局动荡是国际共运史上一次重大变故 ,它既对中国政治产生诸多积极影响 ,促使当时党内正确思想路线形成 ,又带来一些消极因素 ,引发反右、防修反修等政治运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当时中国的政治走向。科学地分析和总结这段历史 ,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社会出现了不同利益集团,中国农业已分为农村劳动者,农民工人等8个阶层,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较大,干群关系紧张、城乡矛盾加剧等现象,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为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加强化整合,政治制度整合、法律整合及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1949-1978年间党对资本主义,既有科学认识并充分利用的成功经验,也有错误认识而完全排斥的深刻教训。在这三十年间,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的“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到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以后的“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再到从60年代甚或是1957年起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割资本主义尾巴'”。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27年(1949-1976)的散文发展是不平衡的。抒必散文走过了一条从寂寞以复兴到繁荣再到的发展之路。虽然它以杨朔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政论抒情散文、吴伯萧的加快性散文,以及秦牧的散文、碧野等的游记散文等各具风采的散文个性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散文印象,但在这绚丽这中又潜隐内在危机,并导至最终的困境。报告文学在建国初是繁盛的,但这种繁盛是以对报告文学自身个性的漠视为代价的。而杂文更只能在迂回曲折中发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因此有学者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3年,开国盛世,气象万千,各方面胜利巨大,为让后人了解,在历史书中需要浓墨重彩。”我们赞同此言,不过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在记述(讲述)和研究这段历史时,一定要科学地阐明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49年至1952年,党和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政策从最初的扶持改造到后来的全面接管,方向上有了很大转变。扶持改造政策的形成与当时私立学校的状况密不可分,而其后接管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章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时教育界发生的一些大事件、私立学校本身状况及苏联模式的影响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杜和包产到户四个阶段,本拟对这一演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