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世纪90年代以束,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伴随着我国传媒市场化、商业化浪潮的兴起,传媒领域还掀起了一股娱乐化的浪潮。虽然,对当前的传媒娱乐化浪潮下定论尚显为时过早,但时传媒娱乐化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反恩却很有必要,因为,传媒娱乐化中经济伦理问题、人文关怀失住、对道德意义的消解及传媒娱乐化在价值导向上的背离等问题不仅关涉传媒自身的道德建设,也直接关涉到当前我国社会重建中的道德建设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关涉多方利益主体,政府要在利益纠葛中正确取舍,合理有效地处置公共危机,必须坚持伦理向度。针对目前我国政府在处置公共危机中存在的诸如拖拉推诿、回应滞后,漠视生命、推卸责任,行为草率、纵容姑息等缺失伦理的行为,需要采取增强伦理意识、强化道德责任,促进伦理制度化、增强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加强伦理监督、落实道德责任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政府处置公共危机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底线伦理”?通俗地说就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如果违背了“底线伦理”,就不是一般的失德、缺德,而是丧失起码的做人品格。近年来,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行为底线”问题频频浮现于公众视野,谴责“道德滑坡”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有加重。再看现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一词仍未正式提及,“底线伦理”教育仍显得有些“清淡”。依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做人底线”意识,帮助学生价值认同并始终恪守道德底线,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之基,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之本,更是社会的文明之源!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呢?以下三个“统一”是可供参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重伦理,古往今来对此研究颇多。章太炎把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伦理思想相糅合,对近代社会伦理体系的重构这一历史性课题作了艰辛的探索。把章太炎置于各种政治、经济、化因素交织的社会网络体系这一宏观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就可动态地把握章氏伦理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发现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特点与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化之间的相互促动及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录     
《教育》2014,(9):7
正缩小城乡师资差距的最有效办法是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没有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单独做高考改革是肯定会失败的。针对社会媒体皆谈论高考的现实,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应当将政治课改成公民常识课,不要喊那些空洞的理论。空谈政治没用,如果学生认为知识很乏味,就学不好。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添加公民常识课和道德伦理课。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是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体现自由、平等、民主、公正伦理精神的一种制度。当前由于宗族势力的根深蒂固,农民的自身素质较低,社会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村民自治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优越性。我们要从村民自治的伦理精神制度化、村民自治伦理精神内化为村民的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道德文明环境三个方面加强村民自治政治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儒家伦理是世俗伦理,它与世俗的结合或者它的世俗化进程有着合乎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自身特点的机制,这一机制是由政治、教育、民间信仰等共同组成的。传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不是儒家理想的实现,这其中有着儒家伦理思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包含着对自身否定的因素。传统儒家伦理世俗化对我们当代的道德建设能够提供一些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对魏延这一悲剧人物作文化背景下的反思入手,认为作者在封建文化传统的禁锢之下对政治伦理和道德伦理的自觉维护,不仅是形成魏延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更是《三国演义》无法超越的文化局限,这种文化倾向导致了作品文化意义上的消极化:扩张人伦关系,对抗现实实存性,剥夺人的个性自由,否定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同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也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这是中国传统独有的化特征。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学术界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远远没有结束。于树贵博士的《寻找权威的道德基础——汉初德政思想研究》(由湖南省社会科学学术作出版基金资助,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的教学价值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在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在于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目标课程教学体制下,已经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纳入政治课程教学计划中,依托于思想品德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大任务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涉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是关键。本文在国内学术界首次对公众生态意识评估体系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公众生态意识是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等因素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道德困惑。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风气、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道德情操、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感等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疏离化”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存在着轻度的“道德信仰危机”,其现实表现就是道德失范。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的“向历史”偏斜与“向道德”弱化,二是市场经济及其二重性文化逻辑的形影相随,三是新旧体制转轨的成本代价,四是消费文化与价值的畸形。要建构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新的道德体系,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的设计上,就应该立足中国国情与民族文化传统,致力于追求、实现现代社会在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三个方面的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以“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生产”为主题内容的现代经济伦理深深地扎根于深厚的儒道互补的传统道德之中,其内在关涉不仅表现在对传统道德精髓的一脉相承,更重要的还是在对传统道德的辩证扬弃,执著于实现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消极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使学生的政治观念淡化、道德意识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弱化;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应该从培育学生和家长的“网络素养”,提高教师网络知识,打造中学生“绿色”网络环境,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伦理教育等方面入手,降低这种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第四章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本章,要着重认识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掌握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和方法,会做优等生、中间生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掌握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和方法。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涵义。思想品德教育又称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教育指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指培养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政治…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伦理文化和道德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悌的家庭责任伦理;修己安人、仁者爱人的人际责任伦理;重义济世、敬业乐群的职业责任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伦理;民胞物与、爱惜万物的环境责任伦理等责任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这实际上是修整人的心灵秩序,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精神,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道德精神支撑和责任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制度伦理是人们从制度系统中汲取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以及人们把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规定为制度的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制度伦理是一种化现象。制度伦理与经济伦理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经济制度伦理是两的交集。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包括产权制度伦理:尊重产权;分配制度伦理:公平分配;交易制度伦理:平等交易、诚实守信、遵守契约;企业制度伦理:企业伦理责任等。  相似文献   

18.
在大变革、大开放的今天,利诱增多,利害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不仅多元化,而且多变化。在价值包容、扩容的同时,维系自身文明的伦理底线正经受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考验。在道德浊流暗潮的涌动下,伦理底线缺口频现,似呈“虚”线,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在加重。从社会之窗审视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教育似乎成为无法绕开的教学话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之基本类型,是由道德和德治思想的阐发以及二者的历史实践所体现的,2001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归,而是对历史的超越,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它与“依法治国”相提并施,既关涉到“中国人”这一道德群体,也关涉到“中国人”中的每一个道德个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观念日益为公众所接受,深入人心,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思想品德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作用,在大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品德学科还存在着日益边缘化的可能.另外,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的智育化,等同于文化课的考核方式,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思想品德(政治)课程几乎完全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宗旨和根本的教学目的,割裂了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纽带与联系,使得思想品德(政治)课流于形式化.综观西方德育理念、内容、过程和方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