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历史的哈哈镜——《论语》杂志的“专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创办了三种幽默小品文刊物,依时间先后顺序为《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论语》创刊最早——1932年9月16日;停刊最晚——1949  相似文献   

2.
正邵洵美与《论语》半月刊邵洵美1932年在他的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幽默杂志《论语》半月刊。1936年,当时的主编陶亢德离开《论语》,转去帮林语堂编辑《宇宙风》,他便亲自接手主编《论语》。因不断有读者来信求答"什么是幽默",他就一再在编辑随笔里解释,如:"讽刺、幽默与滑稽""幽默与低级趣味""幽默与无聊的笑话""幽默与长寿""领袖与幽默""英国幽默、美国幽默与中国幽默"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林语堂先生的《开明英文文法》,润泽几代,至今为人们所称道。有关开明书店当年出版的英文读物,版本甚多,其中优胜者当以林语堂先生执笔的为代表。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对此在《林语堂传》中追溯道:“1928年,他(林)所编的《开明英文读本》三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4.
《论语》杂志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办于上海的一份畅销一时、影响广泛的同人刊物。杂志创办不久,同人中的几位核心人物即因杂志的意外盈利而陷入一场归属之争,最终以林语堂的退出而告终。《论语》是林语堂创办的还是他与邵洵美等共同创办的?当年同人间的那场茶壶风暴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一一检视。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编辑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社会读者而言,读过《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散文集》、《林语堂书话》等作品后,对于林语堂的印象,大致就是一个散文作家、词典编纂家、小说家、畅销学生英文读本编著者。这些印象,大致不差,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有多方面才具的文化人,一个有着较强社会使命感的中国学者。这里要说的,是林语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里的一系列期刊编辑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编辑艺术,以及由此奠定的他的期刊编辑家的地位。充分的社会阅历与人情练达是办刊的基础1932年,林语堂37岁,这是一个学者最有创造力的壮年时代。从这年起,林语堂先后创刊了《论语》(1932)、《人间世》(1934)和《宇宙风》(1935)三种小品文半月刊。他个人这个时期大量有影响的散文创作,也大多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后归集为《大荒集》、《我的话》(《行素集》、《披荆集》)、《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等。需要说明的是,创办刊物前的林语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纯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1923年林氏与妻子从德国、美国留学归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派的立场应当在他的头脑中有所扎根。在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授期间,林语堂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晨报副镌(刊)》上,...  相似文献   

6.
章靳以先生是我大学的老师,1957年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委托,和巴金先生一起创办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他俩在1936年就曾合编过《文季月刊》。巴金的《春》、曹禺的《日出》,都在这本月刊上连载。他们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合作得非常愉快。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林语堂的作品,包括《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在市场上一直反响不错。然而随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拥有林语堂作品的版权期限将至,其他出版机构纷纷摩肩擦踵,跃跃欲试。近日,群言出版社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获得了林语堂先生包括《京华烟云》等在内的,全部作品共三十一卷的授权。  相似文献   

8.
对2011年8月影印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古籍文献精粹》中所登载的《陶记》、《陶说》、《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四部陶瓷古籍的版本流传、作者情况和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进行了考究。  相似文献   

9.
2003年,在全国兴起了一股民生新闻之风,《南京零距离》红遍大江南北,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被业内人士大加赞誉,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更是开晚间新闻之先河,做出了自己的特色。2004年12月14日,临沂电视台新闻中心也创办了自己的晚间新闻,作为一个地市台,经过两年多来的探索和尝试,也有了自己的许多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了很多刊物,这些刊物疾呼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同时宣扬了民主革命的思想。《秦陇报》和《关陇》《夏声》就是在这一时期由陕西旅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的杂志,《秦陇报》最先创办,但存活时间也最短,只出版了一期。之后由于旅日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分成两派,分别创办《关陇》和《夏声》,这两份杂志与《秦陇报》既有传承也有沿革,本文从三份期刊的文本内容分析《秦陇报》至《关陇》《夏声》的宗旨变化。  相似文献   

11.
肖进 《出版史料》2010,(1):54-55
1941年底上海沦陷之后,文化界陷入停顿,书局关闭,报馆停业,到1942年初才有一些变化。这变化就是从《古今》开始的。《古今》背景较复杂,主要原因是其老板朱朴为汪伪政府官员。一般人把他办的这刊物视为汉奸期刊,进步人士不与合作。后朱朴经由陶亢德结识周黎安,请他担任《古今》编辑,周黎安因此进入颇受诟病的《古今》杂志。  相似文献   

12.
5月8日上午,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举办了“纪念建国60周年老报纸展”,一份光绪年间(1893年)的《京报》在观众面前亮相。报展共展出老报纸近50种、61份。时限最早的有118年前的老报纸,至今跨度三个世纪。展品中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在宣南米市胡同泾县新馆创办的,在新文化运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每周评论》;革命报人林白水在宣武区棉花头条创办的《社会日报》;邵飘萍创办于宣武区小沙土园《小京报》等。宣武区的部分居民和武警战士参观了报展。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因翻译中国古典诗文而广受国外欢迎。本文主要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缘起出发,对《红楼梦》《葬花吟》翻译中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因翻译中国古典诗文而广受国外欢迎。本文主要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缘起出发,对《红楼梦》《葬花吟》翻译中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林行止(1940-),原名林山木,香港著名财经报人。他创办的《信报》是香港第一份专业财经报纸,林行止本人也是香港最早撰写财经评论的评论家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他一手创办起市值超过5亿港币的《信报》公司。多年来,林行止通过创办报刊、发表政经评论关注经济兴衰、指点社会民生,对香港舆论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所著《中国人》,旧译为《吾土吾民》,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林语堂在西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全书分为背景和生活两大部分,其中涉及到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中日战争等内容。本文主要评析了《中国人》一书中林语堂式的幽默。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9,(2):6-6
据中国新闻出版网:日前《今晚报》与韩国《新华报》、南非《华侨新闻报》、西班牙《欧华报》、意大利《欧洲华人报》、匈牙利《新导报》等5家海外华文媒体签订意向书——从2009年开始合作创办《今晚报》海外版。  相似文献   

18.
林纾的古文,在其生前已被整理为三集:《畏庐文集》(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畏庐三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林纾去世后,其弟子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世界书局1949年版)中辑佚了数篇。20世纪80年代,张俊才先生编辑《林纾著译编年》,对林纾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不但较全面地列出了林纾文的篇目,还标注了具体的出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1990年,林薇先生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类媒体。当然.它并非自党报始。《中国青年报》1998年创办“冰点时评”,随后,《南方周末》开辟“视点”,《北京青年报》设有“每周评论”,《南方都市报》更是开风气之先,于2002年3月4日在全国首创时评版,并于2003年4月2日正式扩版.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社评版之外增设来论版。在《南方都市报》的带动下,各地晚报、都市类报纸以及各类新闻网站也群起效仿。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评热潮。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