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留权 《学语文》2003,(3):37-37
“点”和“染”本是中国山水画的用墨技法。“以笔头持下而指之曰擢;擢以笔端而注之曰点。……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成烟光,全无笔墨踪迹曰染。”(清·王檗《学画浅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宋词二首》的“自读提示”谈到柳永时,说他“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其中“点染”二字,多被目为一般动词。其实它是一种修辞方式。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前者如南宋陆游《剑南诗草·掩门》云:“点染聊成字,呻吟近似诗。”后者如北齐额之推《颜氏家训·杂艺》载:“武烈太子(萧子芳)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尔后,画家即以此作为笔法——点染,设已继而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以词学集成…  相似文献   

3.
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战斗性、表现力、说服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作者常引用史实、资料、诗词、名言、谚语、俗语、典故、故事、神话、传说、歇后语等。非引用的文字叫“正文”,而引用的文字叫“引语”。已说明出处来源的叫“明引”,未说明出处来源的叫“暗引”。在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引语”见有近二十处。兹择十处,作些浅释,以供教师们备课参阅。  相似文献   

4.
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见高中语文第一册《记念刘和珍君》)对于句中“绯红”一词,同学们甚为不解。因为,不论是查《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抑或是查《现代汉语词典》,“然红”均释为“鲜红”,然而根据情理,随着时光一的流驶,“血痕”只能是由“鲜”而“贿”,怎么可能反不“淡”而“鲜”’呢?再说,同样的语境,相类的句式,第二部分和第七部分里用的都是“淡红”,为什么单单在第六部外国丰兀加插入一个极不谐调的“然红”?于是,同学们产生了疑问:这会不会是鲁迅先生一…  相似文献   

5.
《论积贮疏》一文中有“政治未毕通也”一句,课本注释为:“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教学参考书》译为:“政治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这两种说法都把“政治”当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差不多的一个词语,以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92页,介绍晶体时写到:“图5—3是天然水晶的外形。”那么“水晶”是何物呢? “水晶”是由硅和氧组成的无机物,其化学分子式为SiO_2。二氧化硅俗称为石英,我们把天然的大而透明的棱柱状石英称为水晶。水晶是典型的原子晶体,其熔点1610℃、沸点2230℃、密度约2.65×10kg/m~3,易溶于氢氟酸,难溶于碱。水晶熔融后,缓慢地硬化,成为水晶玻璃,水晶玻  相似文献   

7.
关于“夫子”,一般都认为是古代对老师的敬称,这种解释虽无大错却欠准确。例如《论语》,共有39处出现“夫子”一词,其中31处是孔子学生称呼孔子的。但要真正弄清“夫子”的本源与变化,还得推敲一番。其实,“夫子”得名于上古的大夫。“夫”指大夫,“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期,凡大夫以上的人才可称“夫子”,这在《论语》另外8处的“夫子”用法中可得到印证。如《季氏》里“夫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历史教材和语文文言课文中常出现“布衣”这个名词,注解为“百姓”。为什么称百姓为布衣呢?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不但反映在政治和经济上,而且也体现在  相似文献   

9.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顾而唾’一句,课本注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这是表现了先轸极度气忿,不顾君臣之礼。’《教学参考书》译为:‘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吐了口唾沫。’这两种说法都把‘不顾’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不顾’,以致影响了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0.
“捣衣”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李白诗《子夜吴双·秋凤》中的名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到捣衣或捣练,以及用于捣衣的杉和杆,特别是写到砧上搞农声的名篇佳作,为数不算少。这类名篇佳作大都是描写夫妇或情人相思相化之情的,是描写妇女罹思念征戍边塞的丈夫之情。除了李白的《子夜吴敬·秋歌》之外,比较著名的如北宋温子升的《捣衣诗》、唐代杜甫的五律《捣衣》、北来贺铸依词牌本义写的《古捣练子》组词《现有五首》等,都是描写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丈夫捣衣时所引起的思念之情的作品。虽然,涉及搞衣的诗词,未必都涉及征成之事,但…  相似文献   

11.
新编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过秦论》一文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注释是:“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宗庙与国家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按古代宗庙制度,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第二册“物态变化”部分,在介绍几种物质熔点的表格中,有一种叫“海波”的物质。在教师未作介绍之前,学生往往误认为是海水、海浪等等。“海波”究竟是什么?“海波”是英文hypo的音译,海波又称大苏打,学名叫硫代硫酸钠,是硫的含氧盐,分子式是:Na_2S_2O_2,它的物理性状是:无色透明的结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现弱碱性,在中性、碱性溶液中很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则迅速分解。海波是一种还原剂,它与碘作用时,被氧化为连四硫酸钠;与氯、溴等作用时被氧化为硫酸盐,因此,它可以作脱氯剂。硫代硫酸根有很强的络合能力,照相底片上  相似文献   

13.
所谓"惯用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现把一些常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将语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课堂底色”——人性。“人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语)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不能像工具那样“灌输”与“训练”,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语课堂闪  相似文献   

15.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一位创作成就突出的词人,他在词中大量、成功运用了点染艺术。秦观词中点染艺术的特点是点少染多,即词中直接抒情、说理较少,而更多的是渲染、描绘。点在词中出现的位置主要有开头、过片和结尾等三个关键之处。秦观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其词具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对其婉约词风的形成以及秦观能成为宋代一位著名的婉约词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论诗词,有所谓“点染”。“点”、,就是点明意旨;“染”,就是渲染形象,烘托气氛,以突出所点的“主旨”。《观潮》一课(六年制第七册第六课)的作者,得其三昧,在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时,巧妙点染,使读者对大潮磅礴的气势、雄壮的声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历史评价点出“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交代了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不自今日始,古时早有定评。作者开头引用历史性评价,一方面,意在激发读者急切阅读下文的浓烈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点明文章的意旨,在于突出一个“奇”字。  相似文献   

17.
“点染”是唐宋词创作中常见的技法之一。点与染之间的关系在词人笔下灵活多变,包括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少染多,染少点多,开头一点、通篇皆染、篇末一点以及点染穿插交织等。...  相似文献   

18.
高中学生不肯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寻求解决问题之道。黄厚江老师提出本色语文的观念,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也就是说偏离语文本质特点的活动都是非语文的,不负责任的。因此,笔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切实"点染"语文的人文色彩,营造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引领学生回归语文本原。而这样的举动与高考的宗旨一致。  相似文献   

19.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由于顿悟的认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特殊的认识价值,固而在佛学中有重要地位,井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钅英先生《唐宋笔记语辞汇释.语辞备考录》所录唐宋疑难语辞为研究唐宋笔记语言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对"搭猱"一词之义进行考察,并结合文献用例得出其具体意义为"漠视、不关心、不在意",可为我们扫除文献阅读障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