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民族心灵中体现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全面的制约性,中西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其差异性在高等教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阐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高等教育人才观、价值观、办学观及研究者思维习惯的影响。在人才观上,中国有培养“君子”和“士”的传统,西方则提倡培养“G entlem an”和“Scho lar”;在价值观上,中国突出“社会本位”,西方则强调“个人本位”;在办学观上,中国大学相对封闭,而西方大学则相对开放些;在思维习惯方面,中国的研究者习惯于道德理性思维,西方的研究者则习惯于科学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性意指思考教育的特定思维方式,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教育文化、形态和制度对应着不同的显性教育理性。通过梳理21世纪西方现代教育理性从“学习”到“问学”(study)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可为正在全球兴起的“问学”理性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理性文化基础和空间。换而言之,西方当下的“问学”教育理性转向实则为中国教育理性的文化回归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刘桂兰 《考试周刊》2007,(16):23-24
本文从“李约瑟难题”入手,探讨了中西方古代数学理性主义发展的不同轨道,指出西方沿着公理化(演绎化)数学文化传统方向发展,而中国形成了以机械化(算法化)数学文化传统为基本特征的实用理性。重要的是,两种数学理性本无优劣之分,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却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今,惟有两种数学理性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我国数学跨越式发展,才能促进民族科技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理性主义及其对西方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主义的核心是崇尚人的理性思维,坚信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真知”。理性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合逻辑的推理推演出“应当如此”的结论。理性主义既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传统,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它对西方科学产生了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西方科学之所以是西方科学,其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它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是“应当如此”的产物。只有这种科学才能诞生出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5.
陈梦竹 《考试周刊》2009,(28):237-237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自然条件、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同,使东西方法律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然而从西方法治理论中法之应然与实然的二元对立视角透视“无讼”.可以发现:不同的法律文化有着极为相似的法制机理和社会理想。当代中国应以理性的态度寻求法治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身的成长土壤,本文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表现中梳理实用理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承脉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心理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实用理性”的区别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加以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某些现代西方批判理论家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控制、支配、统治人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造成社会的生存、发展及文化危机,把科技推到“原罪”地位。而对于中国而言,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理性和精神,政治意识形态长期占据话语霸权,科学素质和精神亟待提高,因此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科技批判理论。而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极其丰厚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观点也值得商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早就发达起来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早熟而缺乏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是现代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的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文化有着悠长的人文理性传统,随着近代西方昌盛的科学思潮的传人,导致科学在当代中国备受推崇,产生“泛科学主义”乃至“唯科学主义”的强大影响,由此产生学术转型期的史学科学化追求。但无论就认识层面还是研究方法层面分析,史学都显示出了强烈的人文特征。因此,史学应摆脱长期以来“科学主义”的控制和影响,向自身独立和人文学科的本质回归,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固有的人文理性传统,从而使史学的人文学科特征更为完善和彰显——这就是近代以来的发展所昭示出的现代史学学科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人的“互倚型自我”。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和个体性,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依赖他人。从西方的观点来看,审美兴趣乃是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详细描述和评论西方美学史作为独立型自我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吸取西方美学思想之精华,亦即对独立型自我的尊重,以充实我们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看,在关于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思维方式论较为有限的成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倾向,认为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就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和表现,未能深刻地说明与阐释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根本性理论驱动力。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过于宽泛化理解的倾向,认为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西方注重逻辑、注重实证的科学理性思维的文化思维方式的派生物,以文化思维方式遮蔽了诗学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诗学中西方科学理性思维与中国传统实用理性思维相互对接和融合后所生成的立体的、多元的范式与层次。此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过于固态化理解的倾向,一些研究者将中国现代诗学的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割裂开来进行论述。因此,对中国科学理性思维论的理论探讨亟需进一步深入:一方面,需要以整体性的视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的科学理性思维论与中国现代文化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回到中国现代诗学思维发展的权力场域现场,揭示中国现代诗学中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既相互冲突、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西方自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伴随着科学革命和科技理性的高扬,科技教育渐成大学教育的主体,并呈现出与人文教育对立之势。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重“物质”、轻“文质”的教育发展趋向,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丧失了独有的“自性”,面临着空前的困顿和迷失。 一、自性教育的核心内涵 所谓自性,即指自我、自身、自己的本质属性或特性,自性教育则是指具有自我特性或特点的教育。尽管人类文化具有许多共性,但不同国家、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还是积淀起了各自迥异的文化传统和风格,这种积淀于传统的自性表现在教育上,即是人们所说的“自性教育”。中国传统“自性教育”的核心主要指“成人教育”或  相似文献   

14.
晚清民初以来,随着西方理性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文学批评逐渐显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诗学批评模式的民国旧体诗话具有了西方诗学批评的谨严、冷峻的批评色彩,具体表现为一部分民国诗话在作“价值理性”判断时开始注重分析综合、逻辑推演等科学理性的批评方法,表现出异于传统的科学理性批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西科学会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西科学的讨论,争论颇多,究其因,多在对历史的基本预设与对科学的基本界定不同。笔者以为,无论是西方的或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成演化的,科学本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笔者就中西科学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简称为:“两条路”——认为人类科学从发展的全过程,即整体看是统一的,但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看,则有两大方向,两大主流。“生成元”——试图以中国周易“乾坤并建”的思想为系统科学的发展确立不同于原子论的逻辑起点。“形而中”——揭示中国古典生成论模型——阴阳五行的基础是“有象无形”之“气”,此与形而下的西方科学分属不同层面,是中西科学的根本差异之一。现将以上三观点集中归之于下,以冀同道批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导致种种科学教育问题的产生。这种看法对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科学时面临的共同文化障碍、中西方科学教育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近代科学的起因与科学教育发展的原因不同缺乏深入分析。显然,把中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因于传统文化有失偏颇。影响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水平、科学教育本土化水平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我国的科学教育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才会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导致种种科学教育问题的产生。这种看法对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科学时面临的共同文化障碍、中西方科学教育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近代科学的起因与科学教育发展的原因不同缺乏深入分析。显然,把中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因于传统文化有失偏颇。影响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水平、科学教育本土化水平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我国的科学教育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才会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9.
西方科学的发展建立在宗教理性的基础上,科学进步推动了全社会的现代化。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了某些变革迹象,知识分子也乐于研习西方科学。但由于理性精神的缺失,中国知识界没有探索科学的内在动力,他们力图把科学纳入传统儒学体系,把西方科学置于追求政治和道德目标的纯粹工具性的定位中,从而遮蔽了中国经由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了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成为主导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图式,并形成西方人的理性存在方式。但这种文化具有内在的文化张力,造成理性的人难以逾越的两难生存境遇,既促进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又造成人的全面异化。其原因是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所孕育和发展的“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二元对立。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中,要反思批判当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消解西方主义文化霸权,建构社会主义理性主义文化,积极向世界建构中国文化形象,助力中华文化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