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裴红波 《考试周刊》2011,(66):79-79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片断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带来的一段毛线放在桌面上,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生:(将毛线随意放在桌上)我的毛线是弯曲的。师:你能将它变直吗?  相似文献   

3.
曹跃 《广西教育》2013,(37):65-65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片段片段1: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毛线。师:观察毛线,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生:毛线弯弯的。(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师:你是怎样把毛线拉直的?生:我捏住毛线两头,两手向外拉。(引导学生观察拉直的毛线)师:现在你们两手之间拉紧的毛线是怎样的?生:两手之间的毛线是直直的。  相似文献   

4.
常莉燕 《广西教育》2006,(7A):72-72,80
片断一 1.导入 师:我们已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以旧知作为谈话导入,并适时展示圆柱形状的物体。) 师:你们认识这种形状吗? 生:认识,它是圆柱。  相似文献   

5.
从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学生在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会有两个认知障碍:首先,不习惯把一些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其次,教材中的例题是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个数是一个整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觉得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建构,笔者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案例】 最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认识线段”的研究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创设情境:(出示学生在艺术课上的毛线贴画作品)兔哥哥和兔弟弟从同一个地方分别沿着一条弯曲的路和一条直的路回家,谁先到家呢?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断(课型:公开课。内容:赏析鲁迅经典小说《故乡》中饱含的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以及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听课人员:全校语文教师。)课堂上,主讲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并领会作品中饱含的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的:师:《故乡》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散文诗",就是因为这个作品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我校的校本教研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了"三课"即讲课、说课、评课竞赛活动.一节节倡导让学生发现、探究的课令人拍手叫绝.但<正比例>的课堂教学也留下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你们课间活动时都爱做什么运动?师:(出示挂图)下课了,这些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啊。他们都在玩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卡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老师指挂图中的图片,请大家读出这些词语)(生随着老师指的图片读词语)师: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我校的校本教研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了“三课”即讲课、说课、评课竞赛活动。一节节倡导让学生发现、探究的课令人拍手叫绝。但《正比例》的课堂教学也留下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教学片断:一、复习复习“路程与时间”、“总价与数量”、“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间的数量关系。二、学习新知1.CA I出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11页)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1)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②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③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相似文献   

11.
片断一:活动探究,认识感觉的产生1.认识感觉的产生师:除了手,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器官获得感觉呢?生: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生:我们的嘴巴可以尝到味道。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相似文献   

1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学生学过"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用具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第44-45页。教学过程(课前活动:组织两个学生进行拔河比赛。)一、线段特征的初步感悟(一)感悟线段特征师:瞧。电脑上也有两个小朋友正进行拔河比赛呢。[课件出示]其实,在拔河比赛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师:[重放动画]  相似文献   

16.
龚健 《教学与管理》2008,(11):57-5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  相似文献   

17.
黄吉琴 《文教资料》2005,(18):128-12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44-45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2.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全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培养爱  相似文献   

18.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后半段,在学生初步掌握线段的特征后,我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课本数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片断一(教师甲):选择比学生略高的书柜置于教室,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1)请两位学生分别站在书柜的左前方进行观察:一人站在地面上观察,比书柜矮;一人站在方凳上观察,比书柜高。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其他学生猜一猜,两人看到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2)请两位观察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通过交流,多数学生都稀里糊涂地认同了两人观察的结果。这一认同是靠老师和同学的讲解来接受的,而不是主动发现的。(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