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从本质上说,从一生下来就既是一个生物的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从来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媒介和关系中,与多方面发生联系,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的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更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儿童的能力、情感、认知、社会行为、道德规范、交往经验、人际关系与人格品质等个性、社会性品质都是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2.
陆静芳 《考试周刊》2014,(12):187-187
<正>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儿童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师生互动作为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对儿童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3~4岁是幼儿体验情感、建立情感的关键时期。而把握积极有效的师幼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联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雒宏军 《班主任》2006,(11):11-12
"人是社会的产物".学生的道德实践离不开社会背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存在.学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体验,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是他与周围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从改善其周围生活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4.
交往与人格的建构是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逻辑起点.交往方式的变迁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现实基础,随着以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性普遍交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依托的人的片面性交往以及以互联网为中介的人的虚拟性交往这些新特征的出现,大学生人格建构以交往为立足点,就要强化共生意识;强化主体间意识;强化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发展需要交往。人是一种“非特定化、未完成的存在物”^[1],需要不断完善;人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需要在与周围世界普遍交往中践行各种社会关系。人在交往中不断积累、成就自己的本质:交往越广泛、深入,人们越能成为自己;缺乏交往的人则易失去自我,甚至找不到自我。所以,人生过程就要不断与他人交往、与世界交往而后才能逐渐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更典型地体现了人类活动的这种特点。因而教育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在教育视野中,不仅要注意“交往”的工具性价值,同样应看到它的目的性价值,即把交往当作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吕江 《考试周刊》2013,(92):168-169
<正>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人也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在学校生活中,每一个儿童同样是在与周围同学和教师的互动中获得身心发展,不仅是获得知识、智力的发展,而且是品德、体质等各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交往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言语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当前中小学德育低效,已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扭曲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和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从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儿童社会性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个性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在与父母的接触、参与同伴游戏、接受学校教育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劳动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逐步形成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发展等都离不开交往。然而,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交往能力的不平衡而导致的这样的问题:一个班级  相似文献   

12.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个体发展自身的方式。儿童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社会技能和杜会道德准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才能逐渐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最终成为社会的人。 同伴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儿童塑造个性,约束社会行为,形成社会价值观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因。研究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交往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在现代哲学视野中,交往不仅是人们相互作用的手段,而且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世界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作为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共在交往世界,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的互为依赖的、永远在生成着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德性是一种"场现象",它根植于、内含于、渗透于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之中.离开了生活无所谓德性,离开了德性也无所谓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德性生成的过程,德性就是在生活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着的.  相似文献   

16.
一人际交往简称交往 ,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 ,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 ,是联结个体、群体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心理学大师A·阿德勒在谈到人类的交往行为时就说过 :“人类最古老的努力之一 ,是与其同类缔结友谊。我们的种族是由于我们对我们的同类有兴趣 ,才  相似文献   

17.
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包含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形式。网络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新形式,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指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网络安全交往、网络治理交往和网络合作交往,建构互商互谅、共建共享、包容互惠、和而不同的全球网络治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及个人获得自由与发展的基础,青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要求每个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及引导。  相似文献   

19.
陈玲 《考试周刊》2009,(13):226-226
幼儿的社会性指幼儿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获得周围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观念,形成人与人的情感关系,逐渐适应社会,成为独立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本文对如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让孩子学会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观察周围,你会发现一些性情较为孤僻,见到陌生人就害羞,到了不熟悉的环境就感到不安,很难与小朋友们相处和玩耍的孩子。这些孩子是缺乏交往能力的。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有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一项统计表明,100年前,286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3是与人交流合作完成的,而在近25年的获奖者中,竟有80%是合作获奖的。由此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让孩子学会交往,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一是帮孩子打好交往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