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少纳言通过《枕草子》"香炉峰雪"章段中与中宫定子的"问答",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与素养,同时也表明清少纳言和中宫定子对白居易诗歌的熟知与热爱。另外,虽然这一章没有直叙中宫定子所遭遇的逆境,但中宫定子通过当时的自然景物和白居易诗歌的联想,在有意无意之间将"香炉峰雪"的诗歌作者白居易跟自己家族的残酷境遇作比照,以此隐喻作品主人公的孤寂心绪和中关白家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伯嚭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大臣,贪财好色。吴越战争中,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请求吴王杀了勾践,但已受了越国贿赂的伯嚭却当场反对,救了勾践一命。伯嚭后来还进馋言让吴王杀了伍子胥,将勾践献的美女西施推荐给吴王,并让吴国大兴土木,耗费国力。越王勾践却在此期间卧薪  相似文献   

3.
勾践献给吴王的不是西施,《国语·吴语》记勾践儿子诸稽郢的话:  相似文献   

4.
历史题材的影视、传说等作品屡见“前人预知后人诗”的奇怪现象,叫人瞠目。电视剧《浣纱女的传说》中写西施赴吴前夕,由范蠡引见越王勾践。勾践命西施弹古琴,一曲未了,便大声赞道:“此曲只应天上有!”勾践这句赞语是杜甫诗《赠花卿》中的句子。全诗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勾践是春秋时人,而杜甫是唐朝人,二者相距千余年。勾践能预先使用杜甫的诗句来赞美西施的琴艺,岂不怪哉?反映文成公主进藏的电影《松赞干布》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松赞干布横刀跃马,仰天长叹:“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相似文献   

5.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越王勾践剑铭》是刻在越王勾践剑上的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的越国青铜器。公元前494年,吴国与越国大战,越国大败,在献上美女西施后,越国国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20年后,勾践回到越国,东山再起,用了9年时间灭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名霸主。"卧薪尝胆"的成语由此而来。"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名字,此剑就是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1965年  相似文献   

6.
一、真情赢得西施来西施是春秋时期的越国人,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美女。据说,浙江诸暨县荸萝山下是美女的家乡。荸萝山下临浣江,江中有大石,是作村女时的西施洗衣服的地方。这浣纱石也就被后人称为西施石。春秋年代,战争连绵,吴越争霸,开初越方失败。为表顺从,西施被越方献给了胜利的吴王夫差。吴王得了西施,被女色迷恋而不问国事,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十年,伺  相似文献   

7.
我国素有"世界花园"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花诗篇。现采撷几例。牡丹唐代白居易《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相似文献   

8.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指我国古代的四大美人——西施、王嫱(qiang)、貂婵(diao chan)、杨玉环的雅号。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曾受越王勾践之命,前往伺奉吴王夫差。在她进宫前,有一天,她去河边浣纱,她那窈窕(yao tiao)俏丽的  相似文献   

9.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苏州灵岩山寺建于吴王夫差所造的馆娃宫的遗址上,这种变荒淫之域为佛教圣地的现象在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而以显灵于灵岩山寺的西土智积菩萨为开山师,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千百年来,灵岩山寺不仅有大德驻锡,还有文人雅士在此流连忘返、吟诗挥毫,这些都为灵岩山增添了几分灵秀。  相似文献   

11.
卧薪尝胆     
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战败,越王勾践被虏.为雪耻报仇,勾践返国后"乃苦身焦思,置胆(苦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成语"卧薪尝胆"即典出于此,比喻人们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懈怠的志向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
被诗歌吟咏过的历史遗迹称为“诗迹”。唐时“诗这”开始大量产生,形成了唐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了解“诗迹”的产生过程对了解其周边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解释“诗迹”的视点出发,对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一诗中的“香径”一词做出进一步深层次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被诗歌吟咏过的历史遗迹称为“诗迹”。唐时“诗迹”开始大量产生,形成了唐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了解“诗迹”的产生过程对了解其周边的历史、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从解释“诗迹”的视点出发,对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一诗中的“香径”一词做出进一步深层次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四大美人     
历史上曾经有四位绝代佳人———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即 :西施、王昭君、貂婵、杨玉环。她们被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人”。西 施  国家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 隐西施的美使她一夜之间由浣纱女成为王宫中的宠妃 ,却又因国家危难被献与夫差使他沉迷酒色从而为勾践灭吴复仇作准备。成功之日 ,本为越人的她没有成为功臣 ,而是作为耻辱的象征被越人沉入江中。千百年罕见的美貌被水慢慢漾去 ,失了色彩 ,失了风华 ,失了颜色。这里 ,美成了悲剧。不愿也不忍正视西施的悲苦 ,宁愿相信范蠡爱她…  相似文献   

15.
东施效颦     
【拼音】dong shi xian pin【出处】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注解:①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美女,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的宠妃。吴国灭亡后,西施不知所踪。后来,西施成为文学故事中的人物,被用作美女的代称。②病心:病,这里用作动词,指心口疼。③颦,皱眉。④其里:其,代词,指西施。里,乡里,街坊。⑤美之:之,指代颦。  相似文献   

16.
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常能发现“前人预知后人诗”的奇怪现象。早些年有部电视剧叫《浣纱女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西施赴吴前夕,由范蠡引见越王勾践。勾践命西施弹古琴,一曲未了,便大声赞道:“此曲只应天上  相似文献   

17.
最初制作ob11娃娃的工作室是日本obitsu制作所.他们创造的娃娃,娃头和娃娃的各个关节是可拼接的,身体可以摆成任意姿势,如站立、平坐等. 娃圈有一套约定的规则:娃娃不能用"买卖"来形容,把娃从作者处带回家的过程叫作"接娃";给娃娃购买各种配件、拍摄图片的过程则统称为"养娃".收集娃娃的玩家会称自己是"娃爹""娃妈"...  相似文献   

18.
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解说:阶前红色的牡丹花,傍晚只剩下两枝花朵开放,让我感到惆怅。明天早晨风一吹,也许这花会全部吹落。因为怜爱牡丹,我夜里手拿灯火来观赏。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沙白  相似文献   

19.
张孟斐 《新疆教育》2012,(13):76-77
中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在商周就有记载,据考证,尤其关于“西施泪”的传说,其起源约在周敬王三年(越王勾践三年),据中国通史,这个年代应该是公元前493年。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娃"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具有分区特色,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解释.秦晋之间曰"美女" 为 "娃",后来"娃"的意义有扩大化的趋势,用来指称"少女、孩子、幼小动物、成年男子"等等.在词义的扩大过程中,存在着词义的转移现象,"娃"又指"奴隶、对男子的贱称".笔者通过对古代文献以及诸多工具书的查阅,对"娃"的词义演变历程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