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我校申请立项了市级集体课题"小先生制背景下的三小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小问题、小探究、小展示",在这一研究背景下,笔者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通过课前的探究性预习、课中的探究性学习、课后的探究性拓展三个环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同学们,玩过赛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赛车中最重要的零件——小电动机。请同学们根据探究单完成活动一,让小电动机转起来,并将探究单补充完整。"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教师开门见山地完成了导入以及探究活动的温馨提示,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了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小电动机"上。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使用探究单进行科学学习,教授的是六年级学生。原本以为,这节课的导入很平淡,就一张赛车的图片,一点也没有某些导入的精彩以及煽动  相似文献   

3.
小孔成像的实验原理及应用的了解,对于巩固与拓展初中阶段光学部分知识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对小孔成像实验的应用探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堂小孔成像及应用探究课。1小孔的探究1.1孔大小的探究小孔顾名思义就是孔很小,从理论上来讲,孔是越小越好,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当孔小了之后,能穿过小孔的光也就很少,这样就直接影响我们观察像的亮度,也就是说,当孔越小,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所成的像就越清晰,但像也越暗。因此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中,由学校提供部分实验器材(蜡…  相似文献   

4.
"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我校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以"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为指导,对小学科常课教学实施改进行动的一种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共分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  相似文献   

5.
课时计划:1课时课型结构:实验探究课学习形式:绘制概念图,确定探究思路——设计实验,实施操作——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形成"V"型概念图设计意图: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二,这部分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即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水的含量与呼出气体有什么差别,是多还是少.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定性实验,并不需要定量.递进式概念图与"V"型概念图的特征和这堂课的课型很匹配,从两种概念图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探究  相似文献   

6.
金晶 《中学教学参考》2014,(14):111-112
<正>一、主题与背景本学年我参加了南京市伯乐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葛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题为《水的组成》的实验探究课。在这节课的准备、上课、研训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难以预测的智慧,正等待着我们用知识去唤醒和开发。下面把我对这节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这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作为区级教研员更要走在教师们的前列,刚好,有一个机会——参加市《科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所以,对选派教师执教的参赛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使我和教师一起在课堂上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探究学习理论提出后,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探究"成了一种课堂教学时髦的象征,有人甚至把它当作区别课堂教学是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还是现代教学方式的标签。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数学课上,教师抛出一个问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笔者参加一个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一天之中听了6节课,课题都是"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6节课的教学除了所采用的实验项目有所不同之外,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由此萌生出一些想法,现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一、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为了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一个教学方案:先回顾初中物理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并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演示导线沿不同方向运动的现象,强调"切割磁感线"这一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只有切割磁  相似文献   

10.
<正>苏州工业园区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笔者执教 "两个正方形的探究"一课,通过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研究这一基本图形,从变化中寻找不变,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从而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本文介绍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一、观察思考,从特殊图形建构现象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两个正方形的探究.探究活动1 将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得到正方形AEFG,边EF与CG相交于点O.师:我们把这个正方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熟知这样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对于具有大量探究实验的实验课型来说,"器材"毫无疑问成了实验探究的"米"。没有器材,我们的科学探究就无从着手;没有器材,我们的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所以好的实验器材是有效探究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2.
要使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教师课前的"下水探究"必不可少。用"下水探究"可以精确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我们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的理解!笔者发现通过"下水"探究有助于对实验的改进,特别是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与改进上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探究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单纯的动手操作,我们应该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在动手之前,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充分表达、仔细倾听、相互补充,直到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案,从而动手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容易获取正确的实验数据和结论。经过一系列摸索与实践之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材特点,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小缆车》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4.
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表现形式,深入实践与研究实验探究活动,整合、创造、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的探究策略,对于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对于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前,教师做了认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可是在正式上课时,总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或理解,有时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或者探究得过分  相似文献   

15.
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有实验的新课相对好上,但理论课较为抽象,如果在理论课中也让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或者能感悟化学理论产生的艰辛,理论课就上活了,那么如何在理论课中进行探究教学呢?笔者以"原子的结构"为课例与各位进行交流,拟对理论课中的探究教学进行尝试,以抛砖引玉。首先,我们得弄清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实验才叫探究?其他的学习方式是否也可叫探究?新课标倡导以科学  相似文献   

16.
龚皓 《考试周刊》2007,(45):137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了学生很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化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青少年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实验技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新时代青少年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可以在课前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课前体验、资料搜集、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为这门课程是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验、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去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7.
倪红飞 《物理教师》2010,31(2):9-10
1问题的提出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教材的处理侧重于理论探究.笔者认为实验探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前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用实验探究弹性势能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让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创意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想的范围,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怎么强调实验都不会过分.尽管教学实验已经过挑选,但不是每一个都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的,常需要教师在课前找条件、作改进,解决阻碍成功的问题.实际上这样刻意去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抹杀了学生探究、创造的机会.笔者根据多年的物理实验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发散探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9,(21):67-68
教材适当安排了"实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观察与猜想"等选学栏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相关延伸内容的认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资源;"实验与探究"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开展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探究能力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并从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普及"优课"——《丰富多彩的正方形》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对"实验与探究"教材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有关这一课的教学研究已不是一个新课题了,笔者浏览网上以及期刊上的一些案例,再结合自己以前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用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当笔者再用新课程理念回头审视这些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