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天下”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概念,自春秋战国诸子“思以其道易天下”,“天下”便更是士人的情怀。北宋文士以释《易》论“天下”,通过动态的先天下与后天下、人文的忧天下与乐天下、理一分殊的人伦天下与中和天下的哲学思辨,使“天下”具有了宇宙本体与价值本体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2.
虽然学界对于王朝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知不存在太大的争议,但对于“天下”的范围则存在不同的观点,或认为相当于“中国”“九州”,或认为相当于“世界”,或认为两者并存。通过对文献和地图的梳理,可以发现王朝时期“天下”的地理范围是变化不定的,变化的两端分别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范围和现代意义的“世界”。更为有趣的就是,这种变化不定的“天下”的范围,并未引起古人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应与王朝时期构建的“天下秩序”密不可分。大致而言,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对王朝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空间,而其又以“九州”“中国”为核心;同时环绕在周围的“蛮夷”在不同语境和场景下,其价值和重要性是变化的,由此也就形成了以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空间为核心的多变的“天下”。归根结底,王朝时期的“天下”只有一个,只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所强调的范围有所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3.
分裂时期的多元天下与大一统时期的一元天下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的天下形态。列国并立之4世纪的天下形态集中体现了多元天下的特征。首先,天下秩序之所以能存在,是以华夷共有的天下意识为前提。东晋、慕容氏、高句丽都从天下意识中找到不同的合法性资源。正因为"夷"在天下秩序中的地位上升,大一统时代"中心—边缘"的单向支配关系被多元互动关系所取代。也因如此,天下秩序并不稳定,聚变与裂变两种反向运动同时发生。东晋在兼并列国的同时,也分裂出慕容燕。但因为天下意识的制约,聚变是历史的主线。高句丽在参与晋或燕天下秩序的同时,建构自己的小天下,出现了"天下套嵌小天下"的新形态。在4世纪的多元天下中,东晋一元独大,列国皆受其制约与影响,这是天下意识得以维系、多元天下向一元天下迈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乡土文化的教育,它是多元文化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乡土和天下不只是一种特指的地理空间,也是一系列符号象征。从乡土到天下,既意味着地理空间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的变化,而链接乡土与天下的纽带则是乡土教育。通过开展乡土教育,可以让个体在感知乡土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对乡土和天下的认同,从而真正成长为适应社会变迁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穷择善其身     
孟子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皆非富甲一方或权倾朝野者,“兼济天下”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但是“择善其身”绝对是我们每个有识之士都能做到的。人生之路漫漫,其问不乏或大或小的困难与磨难,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是理想境界罢了。每一个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成功人生,何尝不是那些经历了风雨,克服了一切困境的人生。饱含辛酸与汗水,幸福与成功才是如此的美好与珍贵。  相似文献   

6.
传统天下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根基。传统天下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天下为公、乐忧天下、融通天下、天下大同的追求,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构建合理的世界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撑。囿于时代和阶级局限,传统天下观念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张力,其在近代的嬗变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天下观念的精华,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深入实践基础上,在真实性、现实性、开拓性上实现了对传统天下观念的系统超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必将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民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本土性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它是社会民众的一种政治心理现象,反映出人们对政治统治的认同,在概念表达上体现出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得民心者,得天下"最能体现出民心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以"民心"获取"天下"是传统中国政治合法性论证的基本进路.民心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得天下",论证政权统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曾说过,"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捧起一本好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由此可见,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阅读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阅读是人们搜集知识和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不管是小学、中学或是大学,阅读是学生汲取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7,(3):38-41
"天下"是中国传统对于世界秩序的一种价值认识,优越于西方的民族国家的构建模式,然而它虽"早熟"却并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赵汀阳对传统"天下"观进行了创造性地阐释,运用普遍主义的方法提出了构建世界秩序的伦理原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礼不往教。本文试图以赵汀阳"天下"观念为基础,审视在该视域下重构世界秩序的内在机理,以及构建世界秩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元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武帝以后的式微。  相似文献   

11.
“天下”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天下”主要是指百姓和社会。老子要求统治者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关注百姓的生存,去除自身的私欲。老子天下观最重要的就是天下秩序和治理天下的问题。老子寄希望于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够效法道成为“圣人”,稳定天下秩序,实现万物的自然本性。这一思考对道家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下是否应当治理。庄子的天下观念展示了对理想秩序的向往、想象和建构,认为天下无需治理,体现了庄子独特的精神追求;黄老道家更加关注国家与百姓,提出了“因循”“审其刑名”等具体的治理原则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电影《英雄》通过赵国刺客无名等由刺秦到放弃刺秦的转变 ,表现了他们胸怀天下、舍生取义的人生境界 ,张扬了天下和平的理想和信念。在艺术表现上 ,追求武功剑术的神韵和境界 ,追求美和美的极致 ,呈现出一种空灵、缥缈、含蓄、妙不可言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关于人类社会中空间秩序的两大重要思想起源于中国:其一是“天下”思想,它将无所不包的世界看作一个没有边界的整体,遵循以共同的价值观和福祉为基础的治理理念。“天下”深刻影响了西周时期的思维观念。另一重要思想则是诞生于秦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和民族国家理念。这两种思想源流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天下”思想在以世界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路径之间不断变化。自秦朝以来,虽然民族国家的思想一直发挥着相对更强的作用,但是“天下”思想依然是构建世界体系的方法,对民族国家的理念产生着影响。在过去的20余年中,关于“天下”思想的讨论重新兴起。这一方面源于赵汀阳等学者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更需要从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理解各种关系。因此,“天下”思想对于填补当下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天下”思想不仅具有空间性,并且探讨了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如何最大化人类的共同福祉。本文梳理了古代和现代有关“天下”思想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下”思想对于阐释和发展全球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启发。本文在结论部分将其总结为八项原则。在“天下”思想影响下的全球高等教育中,这八项原...  相似文献   

14.
莫文蔚做客《天下女人》,谈她事业中的几次蝶变。中间,杨澜问她,是否认为与相恋数年的男友分手是一种失败,她果断地回答:“不。难道那些结婚的就一定是感情成功吗?真正爱过怎么能说失败?爱过就是很美的.不能因为分手就把一切都否定。”  相似文献   

15.
这可以作为天下所有父母给自己孩子的一封公开信。其中没有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成分,却有一种渴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期待,只要我们用心阅读和理解,就能读懂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或母亲的心情。这些忠告对所有的孩子来说,可以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阅读理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阅读的是文化;另一方面指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阅读是活性的文化,因为阅读是第二次创作,如果没有阅读,那些文字只是文字,是冰凉的,没有温度的;阅读是个性的文化,阅读是个人的,每个人的阅读都有不同的文化视野,同时也都有不同的价值倾向;阅读是诗  相似文献   

17.
预测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预测就没有阅读,预测意味着排除那些极不可能的选择对象,而首先审视那些极可能的选择对象。可以运用既存的语言知识、依靠语境、事先期待进行阅读预测。预测能加快阅读速度,减轻大脑信息处理负担.使阅读成为提取或构建意义的过程,因此发展和运用预测技能是学会阅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有系统性宪制筹划的立国文献。他所调动的资源除了思想史和制度史以外,还包括历代政治经验。首先,黄宗羲追溯三代圣王之统,从中抽离出公天下并将之作为宪制原则,以反对三代之后私天下的政治格局,从而完成了对政治参与空间的释放;其次,利用公天下这一宪制原则为参与奠基,建构了以责任为中心的职分或资格论,完成了对政治主体的扩大与重塑;最后,将善治分解为复数的治理目标,导向了公天下理想的实化。在此基础上,一个与近世平民化社会转型的参与诉求相适应、道—法—人三维度高度呼应的治体论式政治图景浮现出来,即参与型公天下。其中,学校建制对政治实行全面领导,但在治理意义上又与后者构成一种二元体系,最终形成了以学领政的政教或政学一元而治理二元模式。黄宗羲实现了秩序理念上政治方案的替换以及宪制性调整,而参与型公天下在实践中发生分化,由此酝酿形成了现代共和的积极资源。  相似文献   

19.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一件既易且难的事。手中握着一本字典,便可通读天下文章,这并非"痴人说梦"。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阅读即变得容易。但同时,阅读又是一件并非容易的事,因为要保持长期的阅读兴趣、深度剖析文中蕴意,有所得,亦有所悟,就并不那么容易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处于感性的认知阶段,运用理性化的阅读模式,显然不相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