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大多数人把“东阁”“西阁”理解为两个地方,其实这是不确的。阁,闺阁,女子的卧室,昔日当户而织的劳动女子木兰岂能占有两间闺阁?“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东阁西阁不过是她唯一的闺阁而已。意义比较实在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与名词构成表处所的词组时,历来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尚书》“伊兹东夏”,“东夏一即中国之东部(按夏即中国);《列子》“北山愚公”说的是山北面的愚公;战国地名“西河”就在黄河西岸;今天所谓“西欧、北美、东南亚”,不正是欧洲西部、美洲北部,亚洲东南部么?所以,这“东阁、西阁”所指的乃是木兰那一间阁的东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阁”“西阁”,教材、教参中均将其理解为东西两个房间,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意义比较实在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与名词构成表处所的短语时,历来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尚书》“伊兹东夏”,“东夏”即中国之东部(按,“夏”即中国);《列子》“北山愚公”说的是山北面的愚公;战国地名“西河”就在黄河西岸;今天所谓“西欧、北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4期)刊登了唐军文同志的《“雄兔脚扑朔,雌免眼迷离”究竟该作何解?》一文.文中说:“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句一样,”脚件利,眼迷离”是雄雌兔的共有特征和神态动作.这可是运用厂互支的修辞手法”。这种观点.省考不敢苟问。诚然.将“‘开我人间门.坐找两阁床”归为五文,是无叮作议的如果不轻r文,反倒不好解释了,怎能外的基本问卜,坐的却是两间床呢?视作互文,那就是,开我本问问阁的门。坐我东阁西阁的床,描绘J”木兰的众实姊妹争相邀请木兰的动人场面。但是.若将“难免牌外协,雌兔…  相似文献   

4.
三、几种特殊的建筑和部件名称轩,指长廊或小室。归有光《项脊轩志》“从轩前过”。阁,汉代指掌的东西两侧与堂相连的房子,与厢相类,后来也指供休息、远眺、供佛或藏书用的建筑物。如(黄生借书说):“束之高阁。”即指藏书的屋子。另外,后世称女子的卧房为阁,如日阁、出阁。(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即指女子住的房间。台、谢,都是统治阶级游玩休息的场所。台,高而平的建筑物,一般供望远或游观之用。如(永遇乐·京回北固亭怀古):“舞村歌台。”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观,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后…  相似文献   

5.
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几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编者就其中的“云之君”作注云:“云里的神仙”。我以为这个注释大可商榷。所谓“云之君”者,即“云神”也,主云之神之谓也。很显然,“云之君”与“云里的神仙”是两个大小不一的概念。如果“云之  相似文献   

6.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写木兰从军归来、恢复女妆的情景时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那么,什么是“花黄”呢?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又称额黄、鹅黄等,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案贴于额上.或在额间贴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盛行,爱美的女性从佛像上受到启发,渐成风气。关于“花黄”的由来,还有个传说——  相似文献   

7.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写木兰从军归来、恢复女妆的情景时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那么,什么是"花黄"呢?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相似文献   

8.
师: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1:我最喜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写出了木兰恢复女儿装的娇媚情态,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家论性,或秉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人性理论;或源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或源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论性,以《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题为基础,吸收、改造了《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理论,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人性学说。  相似文献   

10.
以《史记》等汉代文献为主要考察范围,“所谓”“之谓”“可谓”三类结构存在某些分布和语用、功能上的差别。主要为两点:其一,在语境的适用性上,“之谓”“可谓”呈现出较明显的正向、积极类的倾向性,而“所谓”更侧重于负面、消极类的语境。其二,从评论方式、词汇分布等方面考察,“可谓”所表现出的主观性程度最深,“之谓”次之,“所谓”的则为最浅。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有下列两个句子;(1)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未之谓也。(《梁惠王下》)(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告子下》)我们认为这两句中谓语的句法格式“谓……之谓”是一种杂揉句式,是“谓……”与“……之谓”两种句法格式的杂揉。例(1)应当是下列两个句子的杂揉:{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也。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例(2)应该是下列两句的杂揉:  相似文献   

13.
郁玲 《现代语文》2011,(12):130-131
自然万物以复杂的对比关系构织在一起,互相衬托地显现着。我们的先人早就发现了这样的对比关系,并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中。“远岸秋沙白”与“连山晚照红”形成冷与暖的对比;“过春风十里”和“尽荠麦青青”形成虚与实的对比;“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5.
先秦汉语句式“A,B之谓也”和“B之谓A”,构素、句模相同而部分词序有异,存在着变换关系。楚永安说:“A,B之谓也”是“B之谓∥的变式。本文的结论刚好相反:“A,B之谓也”句式是源,“B之谓A”句式是流。因为“A,B之谓也”中的“之”、“谓”不仅完全没有凝固,而且处在不同的逻辑层次,“B之谓A”中的“之谓”则已趋凝固;在先秦典籍中,“A,B之谓也”的用例早出,“B之谓A”的用例晚出。文章还附带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楚永安对“A,B之谓也”和“B之谓A”源流关系研究的贡献、“A,B之谓也”能够演变出“B之谓A”的原因、古汉语中与“A,B之谓也一B之谓A”相类似的演变格式。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的嫂子刘自强女士将您的大作:“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见《河池学院学》2004年第3期),一文转寄给我,我认真地拜读了。  相似文献   

17.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18.
张光顺 《语文知识》2001,(11):46-46
“集大成”一语源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系孟子  相似文献   

19.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20.
新版《辞海》所收的条目,有“画虎类狗”,乃古书习见词语。例如《后汉书·马援传》:“效(傚)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又,曹植《与杨德祖书》:“以孔璋(陈琳字)之才,不闲(娴)于词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