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极"。人开辟天地、筑造世界必须以"仁"作为支柱,才能支撑起人得以存在的处所(家)。对于如何才能持守"仁"这天地之"极",则只有通过"精一",即由"诚"而达到"执中"、"用中",即把握"道",从而实现对"原于性命之正"的"道心"的持守,实现天地之"极"("仁")牢固地树立。  相似文献   

2.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情景和要求,以恰当的形式用英语表达出来,它不是纯粹的"作文",不要求考生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它类似我们常做的"汉译英",但又不同于"汉译英",它比直接翻译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求并不高,难度也不大,因此,辅导学生要破除神秘感,使考生克服紧张心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争取好成绩。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做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时,  相似文献   

4.
我们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补习班"?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培养"考生"?我们要办"热校",还是要办"名校"?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追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6.
轻轻开启2012中考作文帷幕,可以发现看点多多:北京考生经过一年的"日积月累",信心满满地展示"少年风采";上海考生倾听了一年的"悄悄提醒","心里喜滋滋"地袒露内心世界;南京考生告别"也是一堂语文课",兴高采烈地"带着一本书去旅行";南通考生咀嚼"春暖花开"的"那一刻”后,终于收获“就这样慢慢长大”的生活感悟……当然,温州市和威海市的作文命题是另一种看点:前者告诫跋涉者“向前看”,后者则提醒旅行者“还有别的风景”。是啊,我们既要分享2012中考作文的“文字盛宴”,也要凝望2013中考作文的“别样风景”。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乃《庄子》全书总纲,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齐物、养生、师法天道、无为而治等最终目的乃达"逍遥"之境。"逍遥"乃庄子最高人格理想,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无己"乃"逍遥"之核心,人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自己,破除自我中心,方能"无功"、"无名",如此方能"无待",方能"逍遥"于天地之间,无为而无不为,此...  相似文献   

8.
曾丽 《现代语文》2010,(10):136-137
一、作文需要真情作文的生命在于"情",无"情"则没有"文"存在的必要。笔者说的"情"是"情真意切"之"情",是"真情实感"之"情",是有感而发之"情",而非虚情假意之"情",归结下来就是"真情"。但凡优秀的文章,总是能把读者的情感激发出来并引起共鸣,而要达到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9.
石萌 《考试周刊》2012,(20):3-4
本文以艺术考生的"艺考"为例,探讨在当代社会越来越高涨的"艺考热",以及艺术考生的考学路上的艰难和困惑,并探讨因"艺术热"带来的"艺考经济"。  相似文献   

10.
刘巽达 《成才之路》2011,(9):12-I0007
人不可貌相,这是一句俗语,朴实而真切。但在当今的"艺考"标准中,这一点似乎被忘却了。一位著名艺术院校的招生老师告诉笔者,她最近参与主持"艺考",数次遭遇很纠结的场景:有的考生长相"硬件"不合"规定要求",但是某方面很有天赋,才华初露。按照评分标准,她不得不注明"大小眼""招风耳"之类的"硬件不合格"特征,然后不管该考生多么优秀,只好说抱歉了。  相似文献   

11.
杨红兵 《高中生》2014,(10):4-5
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不切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另起炉灶"。行文离题万里,且重点、中心严重背离题旨。比如有考生写"尊重",却不知不觉变成了"尊严"。究其原因,还是审题走马观花,题目内涵吃不透、弄不明,行文随意草率、敷衍了事。二是"牵强附会"。事例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与题目中心、行文重点若即若离。比如有考生写"把心唤醒",弄不清要在"唤"的过程上用力,  相似文献   

12.
刘晨 《考试周刊》2010,(34):1-1
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政治简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对主干知识要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经常联系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离去。"好的开头是考生呈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它不仅能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情,而且在行文中也起着开篇布局的作用,尤其需要我们精心打造  相似文献   

14.
高考是一个"战场",考生在这个"战场"上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以致影响到考试的发挥,本文从一个高中教师多年的经验出发,探讨了一下让高考考生如何应对这种心理压力,发挥出正常考试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这是作为老师经常听到的一段话。的确,只有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担负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听、说、读、写"乃语文之根本,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努力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胡银堂 《考试周刊》2011,(71):17-17
韩非子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近年来,周口幼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专业思想教育为重点,以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把德育工作"做易"、"做细",形成了鲜明的幼师德育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雷蒙·威廉斯以两个关键词——"一整条生活之道"和"选择性传统"为核心建构了文化主义的理论逻辑,它表明:文化即文化史,文化史即历史;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构成了"选择性传统",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冲突构成了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过程",应当给予大众文化的历史地位以适当的评价;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文化的民主化和家长制的进一步解体,而文化主义要做的就是推进这一进程。因此,文化主义和文化研究成了弱势群体捍卫自己生活之道和话语权的理论武器,推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8.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19.
李刚 《生活教育》2012,(14):22-24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学习科学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新近兴起的一门科学。从学习科学的视角解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主要是从学习隐喻的变化认识"教授"、"教学"与"教学做",从学校学习的去境脉化认识"做"之中心论,从建立学习共同体认识教学做合一之"以教人者教己"、"艺友制"。  相似文献   

20.
从养生方面来讲,李时珍的"内经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等是"内省"的典范.研究认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调心"及传统基础理论是运用"内省"教学方法的依据和前提,"心斋"和"坐忘"是"内省"教学的最高境界,"观"、"尽意"、"内模仿"作为教学手段与"内省"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