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日记》2014,(2):30-30
正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我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抒情性极强的文体。诗歌抒情往往不直抒胸臆,而借助意象来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说意象是诗歌抒发情感的载体;这就使得诗歌抒情变得朦胧而含蓄,给诗歌的解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从而突破诗歌教学瓶颈呢?意象教学法能化难为易为我们揭开诗歌情感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一直有语文教师反映,古诗词是教学的难点,不仅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含蓄凝练、晦涩难懂,更重要的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而意象是诗歌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若我们能准确找到古诗词中的意象,将有助于我们领会作者在古诗词中营造的意境,也能帮助我们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意象,通过意象解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主题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在作品中。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古典诗歌在表达情感上都比较委婉含蓄,所以诸多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会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意象常常就成了诗人投射自己情感的载体。把握了诗歌中的意象,我们也就找到了赏析诗歌的一把钥匙,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借助意象来赏析诗歌。一、学海拾贝(一)借助意象,描绘画面何为意象?意象即意与象的组合,是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李媛 《教师》2010,(10):78-79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2.引领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进行评论。3.尝试运用意象写作诗歌。教学方法设疑法、比较法、品析法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这些优美的诗篇就像股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而诗中的意象又像一粒粒种子植入我们的心田发芽、生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下这奇妙的意象世界。二、初步感知1.我们知道事象和物象是不同于意象的,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明确]意象就是诗歌中的事象和物象都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果这种特定的情感与某种形象构成了固定的关系,那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正在冲击和挑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诗歌,尤其是古诗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中考和高考中的重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一、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入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物象的"诗化",其实是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对诗歌的一个深入解读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将客观存在于诗歌中的物象分解得支离破碎,我们应善用方法,巧妙地将实体物象虚化为意象,再将意象总和形成意境,领悟出诗歌的意境,对于诗人整首诗中传达的情感自然了然于心。  相似文献   

12.
自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之后,“意象”即被当作诗的原质而被欣赏者所重视。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常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来感受诗歌之美。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对意象的理解常停留在单一的景(物)、情的关系上,其实,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充分领略意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本文主要谈水在古代诗文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本文主要谈水在古代诗文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一、导语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二、引出考点我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意象,而这些意象成为推动诗词发展和丰富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对意象的鉴赏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6.
周丽霞 《语文天地》2014,(12):11-12
诗歌是诗人借助诗歌形象即意象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文学作品。形象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载体,因此准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就可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形象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以下笔者主要就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王晶 《新高考》2010,(3):12-13
一、意象暗示意象,是情感的承载。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特定的思想或情感,可我们的学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忽视此"暗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菊花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如何识别意象和形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意象分析是研究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本为客观物象的杨柳,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并经过诗人们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以及人格情趣的渗透,成了许多意趣迥然不同的意象。本文试图从这些不同的意象着手,去探讨其所包含的丰厚意蕴与情感容量。  相似文献   

20.
韦宏梅 《考试周刊》2010,(37):20-21
意象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读诗歌的要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古代诗歌里描写杜鹃意象的诗歌很多,它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是丰富深刻的,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透过"杜鹃"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