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新闻报道。科学技术与数字是孪生兄弟,因为“数字不过是以数学为语言元素的一种抽象思维工具”,“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升到一定境界,即一种数学模式,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变革总是与数学相联系。科技新闻作为科学技术事实的报道往往也离不开用数学去描述和表达。科技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有时候可能就是一大堆数学,不小心就将读者推进了数字的迷雾之中。  相似文献   

2.
幽默,是指用风趣的语言,表达含意深刻的内容。在新闻写作表达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幽默语言、幽默风格的运用,已成为新闻写作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新闻写作中幽默的运用,并不能提升新闻的价值,但是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巧用幽默手法,可以使新闻写得更生动活泼,从而增强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新闻有效传播的效果。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文字:有人问爱因斯坦教授:“听说你的相对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人能懂,真的吗?”“真的。”科学家回答说。“不过,您是十几个人中间的一个”。“别开玩笑了,教授!”“我没有开玩笑。假如您同一个漂亮姑娘…  相似文献   

3.
所谓“硬新闻”,即与读者距离较远,而不易被人们接受的新闻。如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科技新闻不同于其它社会新闻,它是宣传科学技术的载体,特定的任务和内涵虽然使之意义深远重大,但同时也给普通读者带来了“陌生”感。如何缩短这类硬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用赵超构先生的一句名言,即应“软些,软些,再软些。”  相似文献   

4.
张琪 《新闻与写作》2004,(7):24-24,27
“新闻链接”、“关键词”、“新闻闪回”等词语在报纸媒体上的频繁出现,映证着网络链接时代报纸新闻背景的新变化。在社会变化纷繁复杂、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报纸新闻背景的应用也呈现出新的问题与矛盾。20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事物复杂化,就事论事的纯新闻报道已不能向读者完整地展现新闻所描述的历史。再加上科技向人们生活渗透力的加强,也使得科技新闻报道越来越不是少数专家的阅读专利。于是在美国,出现了需要提供大量背景材  相似文献   

5.
《走进爱因斯坦》,[美]A·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王瑞智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今年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时也是著名的相对论发表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今年定为“世界物理年”,许多国家更是将今年直接命名为“爱因斯坦年”。4月18日,一束光信号从爱因斯坦工作过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出,通过大洋光缆在24小时内周游地球,最后返回美国。“物理照亮世界”,这一天,世  相似文献   

6.
如何让高深的科技理论、科技成果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报刊,让读者“零距离”的接触,这是每一个编辑、记者都会遇到的较棘手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科技新闻采编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传播科技新闻的方法。 一、图片法。一张好的图片、漫画或插画,不仅吸引读者去注意报纸上的材料,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它形象化的传播功能,也是文字所不能代替的。特别是有些复杂的科技理论及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1995,(6)
科技新闻怎样获得读者科技新闻常被称作“对知识的报道”,它面对的多是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及术语。写作中简单照搬术语是很省事的,但这样写出的报道只会赶跑大多数读者。因此,科技新闻写作的难点就在于:用普通人熟悉的“说法”把这些专业知识和术语表达得通俗、明白、富...  相似文献   

8.
科技新闻是新闻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科技新闻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远不如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等其它新闻家族成员。不少读者对科技新闻的印象是:“圈内人”不爱看,“圈外人”看不懂。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新闻偏离了科技圈内和科技圈外人士共同的兴趣点。科技新闻常常因其专业性强、内容深奥、难以写活而容易被广大读者认为生硬,给予“知识性强、可读性差”的评语。因此,化硬为软,已是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当务之急。如果我们在科技新闻采写中不注意“软化”,不能变生硬的专业内容为通俗明快的语言,必然会进一步影…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活与科学越来越近,同时人们对科学、健康的生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新时期的医疗卫生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医疗卫生报道该怎样给读者以科学的引导呢? 首先要“近”,就是贴近。也就是要通俗易懂。因为卫生科技新闻常常会涉及新技术新疗法、医学科研成果等医疗科技内容,经常要“遭遇”到一些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医学专门名词术语。如何把这些深奥难懂的医学术语“翻译”过来,使它既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既让业内人员看了认可,又让普通读者看得懂、喜欢看,是采写者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读者对图片新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电视和网络又使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以往,报纸也鲜有独家图片新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图片新闻的版面处理,如果仍然固守“只要照片大”、“只要照片多”就会有读者的想法,而不在图片编辑上下功夫的话,就很难在众多报纸中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报纸上来。 一张对图片编辑不重视的报纸,一定不是一张抢眼的报纸,不是因为它缺少新闻,而是因为它缺少图书编辑赋予它应有的光彩。因此,在读图时代的报纸中,图片编辑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图片编辑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因此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所关注的新闻的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种新闻的“一次性消费”方式,目前正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运用。它不但能满足读者“详知”的需要,也成了各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何为新闻的“一次性消费” 所谓“新闻的一次性消费”,就是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全部价值进行一次性报道。这种处理新闻的新操作方式,近年来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是对新闻体裁资源的更进一步整合。 新闻一次性消费处理形式,也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定基础上出现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消息要“一事一报”,对新闻事实“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进行简要介绍。但随着受众  相似文献   

12.
谈谈“炒”新闻孙世恺近些年,“炒”字盛行,“炒”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甚至在新闻界也出现了“炒”新闻。“炒”新闻之风越刮越盛,已经成为一股不正之风。它影响舆论的正确导向,破坏新闻的一些原则,损伤新闻工作者的形象,给读者造成很坏的后果。(一)所谓“炒”新闻...  相似文献   

13.
科技报是一种新型的报纸。它既姓“新”,报道科技战线的信息;又姓“科”,是科普宣传的阵地。科技报要寓“新”于“科”之中,把两者有机地融汇成一体。这两年,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读者调查,不少读者反映科技新闻版太空,技术知识版太死。所谓“空”,是指一般的科技新闻“可看而不可得”,好象吃了一个“空心汤团”,“不解气”。所谓“死”,是指介绍技术知识老是一个面孔,没有时效性,缺乏新闻感。为了避免科技新闻流于“空”,技术性报道流于“死”,我们尝试把两者“捏”起来,闯出“新闻知识化,知识新闻化”的路子。在“新闻知识化”方面,比如开化县城东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关于新产品、新服务项目、科技新发明、新医疗技术等等的介绍、报道越来越多,颇受读者、听众、观众的欢迎。笔者近年来从事这类“小新闻”的编辑工作,发现这类“小新闻”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大新闻”一样,也存在着一个报道准确与否的大问题。即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要注意抵制“虚假信息”。这类“小新闻”报道准确了,有助于社会信  相似文献   

15.
今年初,羊城晚报颁发了一次特别奖——“创新奖”。获奖者是提议创办《读者今日来电》专栏的编辑容洁如同志。《读者今日来电》专栏的开辟,确实是个创造。它及时发表读者用电话报来的新闻,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扩大了报纸的报道面,密切了报纸和群众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工作的现代化,开创了该报新闻改革的新局面。羊城晚报的领导及时对这一创举特别颁予“创新奖”,这件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新闻工作是一项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不断创新。没有创新,新闻工作是做不好的。一张报纸,如果几年、几十年“一贯制”地老是那么几个栏目,那么几种形式,那么一种文体、文风,老是那么一副老气横秋的面孔,读者怎么能越来越爱读呢?老作家孙犁说:“艺术  相似文献   

16.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市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关注.而很多报纸在经历了“社会新闻化”和“娱乐化”的比拼之后,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日益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报纸品位、抓住中高端读者等问题.于是,增加经济报道和评论,成为很多报纸的选择.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不同,它对阅读者的知识储备有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有用,才有价值.经济新闻很难“有趣”,因此对于没有需要的读者来讲,具有天生的排斥性.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通过不断提高经济报道的水准,实现了报纸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案例仍然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18.
洪慧敏 《新闻实践》2010,(11):31-32
记者跑线通常有“冷线”和“热线”之分,科技、农业、林业等行业在都市类媒体里常常属于冷线,不要说发布的信息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一年到头新闻发布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比较难出读者爱看的稿子,记者的工作业绩也出不来。怎么来解决出稿难问题?在采访实践中,笔者琢磨出了新闻挖掘的“交集法”和“延展法”。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02,(6)
近些年报纸的一大发展是报纸 刊发的图片越来越显要,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新闻照片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在版面上当“配角”或“点缀”,已步入了报纸“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时代。同时新闻图片已成了一种独立的、被广泛应用的新闻体裁。有了这些变化,读者爱看了,记者肯干了(指主动抓新闻图片),报社效益也变了。随着图片新闻在报纸上地位的增强,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就要不断加强报纸图片的瞬间形象、新闻含量及时效性、真实性,力求做到动人、感人、印象深刻、余味无穷。一句话,要大力增强新闻图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综合性报纸的科技记者不好当。因为越是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往往越是尖端,表述起来也就越是复杂。判别成果水准的指标,总有难懂的概念,乏味的符号与数据。因而,想把一些成果介绍给社会,总要时时与“枯燥”作战。但我们记者又常常容易宽容自己。有一种说法:由于科技新闻本身的特征,不但对记者、编辑提出了文化素质的要求,同时对读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要求。因而,科技新闻只能是少数人感兴趣,这是它的“自然属性”之一。“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更有人认为,科技新闻不过是一种“信息”,并不需要所有人关心,只要满足“有关人”的需要就可以了。新闻学告诉我们:新闻的价值为受众的“共同兴趣”所左右。那种枯燥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