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磁州窑的书法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州窑的书法深受当时书风的影响,表现出民间书法艺人的创造精神,使书法与诗画成为磁州窑装饰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意造、文思,打破晋唐书法法度之坚壁,形成宋代书法的尚意之风,成为文坛宗主、书风革新的主帅。本文以此为分析视角,论述在国家号召发展“交叉学科”的当下,应该借此打破文艺学与书法学平行发展的局面,加快学科融合与综合研究。在传统人书合一的观念映照下,通过发展“交叉学科”为传承中国文化开启新蹊径。  相似文献   

3.
流行书风是近年来书坛出现的一种书法艺术新动向,目前已逐渐形成一种群体意识,并在全国中青年书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流行书风提出的口号是:“根植传统,面向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本文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出发点,对流行书风进行讨论分析,阐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试图为建立适应町代发展的书法风貌做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徐渭《玄抄类摘序说》进行解析:一、由于明朝整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文艺心态扭曲变形造成了明朝书坛日趋萎靡的书风,针对这个书法历史现状,徐渭提出此论。二、对徐渭书论中提出的雷太简“江声中笔法何从来哉”进行剖析,解释徐渭书论中所指出“悟”和“书神为最”与我国哲学的关系。三、从书法论著的发展史角度来分析“心为上,书神为最”这个书法论点,以及徐渭《玄抄类搞序说》的学术意义,阐述笔者所理解的书法本质,书法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和书法视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徐渭《玄抄类摘序说》进行解析 :一、由于明朝整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文艺心态扭曲变形造成了明朝书坛日趋萎靡的书风 ,针对这个书法历史现状 ,徐渭提出此论。二、对徐渭书论中提出的雷太简“江声中笔法何从来哉”进行剖析 ,解释徐渭书论中所指出“悟”和“书神为最”与我国哲学的关系。三、从书法论著的发展史角度来分析“心为上 ,书神为最”这个书法论点 ,以及徐渭《玄抄类摘序说》的学术意义 ,阐述笔者所理解的书法本质、书法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和书法视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书法的传统与正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书法创作 ,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细究起来“传统”可分解为两个意思 :一是“书法的传统” ,另一是“传统的书法”。两者显然是两码事。大家在许多问题上的争论 ,都与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把两种意思混淆有关。我们就分别从这两个概念说起。一、先说“书法的传统”“书法的传统”是指一种精神的东西 ,是指存在于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而且也是仍在发展着的一种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 ,它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而是一个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东西。它与整个汉文化的发展有关 ,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人传统、文人精神有关。它…  相似文献   

7.
唐“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树立书法艺术法度,并通过法度反映书法艺术规律,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寻求文化传播等规则的过程与结果。并且随着发展,逐渐成为后人的一种普遍认同。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法的确立,初唐、盛唐与晚唐书法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这一过程中,唐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因素为书法的尚法提供了条件。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更是直接受到同时代书法理论的滋养与促进。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的认识方式而作用于其它艺术,还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与仿效的范本。现代中国书坛仍然需要唐人崇尚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六朝书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大家族书法队伍的出现;简札形式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的书风;书家、书论多。六朝书法的美学追求是:追求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韵致美;骨、筋、肉美学范畴的提出;六朝美学中“类比”、“品藻”之风很盛;“意在笔先”说的提出;对“工夫”的重视;六朝书家、章更多地受道教、玄学的影响,书法字里行间有清气。六朝书法树立了个性价值的典范,书法美学追求有别于前及后的风度。  相似文献   

9.
书法教育是传统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书求仕"、"书以养性"、"以书求美"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儿童书法教育势在必行,要有教材,要进课堂;儿童书法教育的文字内容应与国学经典相结合,可以参考借鉴传统蒙学教材,将识字教育与书法教育结合起来;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动漫教材;培养懂得儿童心理的书法教师队伍,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营造并形成良好的儿童书法学习氛围,使儿童书法教育成为审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从史学的角度,论述魏晋以来历代“主流书风(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及其代表书家,扫描与历代主流书风并存发展的“异端”,明确“流行书风”由官方向民间的转捩。主流弘扬“主旋律”,异端提倡“多样化”。发展是主流所期待的,但是,如果没有异端的暗涌,便缺少多样化,两者应该并存发展,是历史前进的车轮。  相似文献   

11.
当今书坛,民间书法倍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民间书法的个性、价值取向、美学特征以及史学价值等文化品格的分析,认为人们重新审视民间书法,是平民意识的觉醒,中国书坛,也将会由经典书法独领风骚转而变为民间书法与经典书法备显风姿,民间书法热潮过后,必然会迎来一个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像一面镜子,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使我们从中能看到汉代社会的风俗民情。本文主要通过焦母遣归刘兰芝,县令、太守家的求婚以及太守家的迎娶过程来透析汉代社会遣归习俗、再婚观念与迎娶礼仪等婚姻风俗。  相似文献   

13.
吕磊 《文教资料》2006,(5):19-20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受到现代文化和高科技的冲击,形成了深层的危机,但从书法的本质特点及其悠久传统来看,传统书法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发扬光大书法这种传统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间拓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表现为起源不同、习惯不同、问候语不同、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基于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世界需要传统节日文化多元样性考虑,应增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自豪感,在保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DNA"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文字设计的视觉语言设计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原本是一种视觉图形语言,人有突出的视党内感性特征,现代文字设计需要张扬其视觉语言传达交流的语言文化传统,突出文字形态视觉语言的信息及其传达的设计。现代文字设计超越了传统美术字的文字形体装饰美化的美术化设计的审美文化品质,确立了文字形态视觉语言品质优化的设计理念,强调文字形态视觉语言的“语意”、“语性”、“语境”设计的视觉语言设计文化观,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字设计的设计新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引书入画对人画的成熟发展有利有弊。其利在于,对书法意趣的追求和对书写意义的强调,使绘画由传统的物象模拟转向物象意义的符号性传递,并突出笔墨形式的独立价值和画家精神人格的独立意义,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从再现性艺术走向表现性艺术。其弊在于,由于强调笔墨程式,导致绘画走上形式主义道路;由于重“意”轻“法”,游戏翰墨,造成绘画作品出现真假、优劣混杂的局面;由于追求凝炼简洁,破坏了画法的丰富多样性;由于书法直接并大量的进入,出现“书侵画位”的现象;由于强调骨法用笔,重笔轻墨,导致出现气韵受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活动,体现了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和互惠原则。具体而言,当地流行的礼物馈曾习俗,在村民交际中承载着尽道德义务和表达感情的双重内容;当地至今仍有的制作和保存“喜帐”的民俗事象,这一习俗是村民家庭社交史中重大活动的真实留存,它显示了主人公人际关系网络的总貌;当地还存在“攀过房亲”这一村民交往中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造就了乡村社会的一种互惠机制。  相似文献   

18.
书法课是一门能使我国书法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课程。重视和加强这门课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生活品位,美化心灵,增进修养,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中、小学开展书法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人才培养,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给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给高师的书法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师的书法艺术教育应该走在学校书法教育的最前面。本文就高师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前高师书法艺术教育的学生书法基础、书法专业师资队伍以及高师开展书法艺术教育的现状作了分析,并就如何开展好高师院校书法艺术教育提出了夯实学生书法基础,提高师资队伍书法基本素养和加强书法艺术教育的软、硬件建设等三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风”:刘咸炘历史理论的枢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咸炘指出,"风"是贯穿历史进程始终、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它既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又是《易》所展演的规律在历史运动中的具体形态。刘咸炘对"风"与历史嬗递和历史兴亡关系的阐发,意在探索救国救民的文化道路。刘咸炘的"风"论与中国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时风"、"气运"研究一脉相承,受到了中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出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