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教好古代文学作品,使之古为今用,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毛主席教导我们.“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我们认为,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也应把“转变学生的思想”的工作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明确的方向.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一、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2.
列宁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的特点.每个民族文化传统中,一种是代表剥削阶级封建的、资产阶级的腐朽反动的文化,或封闭、保守、僵化落后的文化.一种是代表劳动群众具有人民性、进步性、科学性的有益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总有精华与糟粕.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有心理学思想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争论中国古代有无心理学思想的缘由主要有二 :一是中国古代本无“心理学”这一概念 ;一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意义的心理学不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诞生的。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本有心理学思想 ,文章总结了两种论证方法 :一是内容相似论证 ;一是基本问题论证 ,并作了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4.
学习中国古代史必须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之模块三为“文化发展历程”,其中第一单元就是与中国古代思想相关的内容。中国古代哲人辈出,思想博大,哲理深邃。学习中国古代思想,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关键。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文明长河的不断汇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精神,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本文从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的心理学思想是值得重视的。研究他的心理学思想,对研究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继承古代心理学思想宝贵遗产,以及建设当今心理科学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船山心理学思想中的性习论和知行论作初步的探讨。性习论指“习与性成”这个古代心理学中的传统理论。“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主要含意是说“习”可以成为“性”,一种“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形成了。用现代语来说,人的心理、个性,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习与性成”一语看似平常,却深含至理。我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曾强调指出:“‘习  相似文献   

6.
关于契丹小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绪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劳动,生息,互相交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毛主席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  相似文献   

7.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厉史悠久而又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毛主席很早就指示我们“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又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8.
傩戏 傩文化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那博大精深,富有深邃哲理的思想,对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涉及面很广,本文只就孔子的人道主义及其在教育思想中的体现发表一孔之见,求教于大方。一、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对孔子的仁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论述的形成有其理论根基、文化渊源、历史积淀和现实指向。其理论根基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的遵循发展,阐述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是“现实的人”、根本途径是实践、价值导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文化渊源是对古代中西方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包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合理借鉴;其历史积淀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美好生活坚守初心的薪火相传,讲述了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人民富裕再到追求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其现实指向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极其丰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古代的心理思想是这伟大遗产的一部分。这些心理思想存在着有神论和无神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科学的心理学就是在继承了我国古代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解释的传统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的心理思想含有许多带有根本性的心理学问题,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肉体和心理的关系等。本文主要探讨自先秦一代起直到清代,一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对心理本质问题的观点。他们对物质和心理、客观世界和人的心理关系、脑是心理的器官等均有高明的见解和比较科学的阐释。其中的若干论述至今仍对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但在“古为今用”时,必须实事求是,对古人的思想既不能贬低,也不应拔高。只能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辯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加以去粗取精,消化吸收。“古为今用”可以丰富心理学教学内容,提高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民族关系中的冲突与融合,从文化视角去考察,究其实质是不同形态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融合,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对峙。两种文化的二元对峙与互渗,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的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汉民族和异族文化间的关系”的“纽结”、“关键”,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这个根子上去理解。”(陈伯海《中国文化精神之建筑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开展儿童哲学启蒙教育 ,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长久大计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儿童启蒙教育思想存在天然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思维智慧和人生智慧都可以通过儿童哲学启蒙教育的基本途径 :质疑问难、集体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从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发起“读经运动”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读经运动”声势日益壮大。参加读经学习的儿童,身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诵读古代经典,使人获益颇多,读经可以涵养德行;可以重塑民族精神,提升文化鉴别力;可以开发儿童智力,形成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汉衣冠,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发展与演变,是和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以及审美意识息息相关的,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衣冠有着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特点,无论是秦汉的“庄重大方”,魏晋的“飘逸娟秀”,隋唐的“雍容华贵”,还是宋的“婉约典雅”,明的“气度宏美”,无不体现出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本文将以汉服发展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为线索,浅析汉衣冠的审美文化沿革.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它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正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图案的特征,正是中国古代民俗思想文化生活的集中表现,今天我们对此进行探究,是为了弘扬这一民族文化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经历了单一研究传统的发展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研究中的问题日益突显 ,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及心理学发展的轨迹 ,对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重新进行定位 ,使其研究走向具有多元研究传统的新时期 ,同时应当致力于运用新的研究策略进行具体研究 ,从而促进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文化适应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发展不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都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儿童心理成长论是寻求儿童心理发展的文化适应解释,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教化成人理想,依循中国传统中“社会→自我”的成人模式,重视中国传统心理学渐染说的成人方法。成长论主张积极有为的发展观、重视人为性在儿童发展中的张力、主张儿童在乐群和善群的环境中成长。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一大批文化精英体现出来,司马迁无愧于文化精英这一称号。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从《史记》中对于孔子、屈原、贾谊及李斯等古代“士人”的述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