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俱乐部·日本新闻界的怪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日本著名的新闻杂志——《新闻研究》在媒体内部,发起了一次有关日本全国性报纸新闻报道的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51家媒体的记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日本新闻内容雷同化”的占67名;认为报道风格呈现“一个面孔”的占69.7%,认为新闻报道缺乏个性的占40%,认为报道主观和客观并存的占22.9%。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即将走过第22个年头,各项事业正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人民自豪、世界关注。党、国家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作为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神经和血液,则不仅在这伟大的时代展现出了自身前所未有的美好、繁荣景象,而且为改革开放取得辉煌的成就,从新闻宣传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可贵的贡献。值此第一个“记者节”之际,本文主要以奔忙于新闻传播工作一线的记者为对象,简要描述一下他们在改革开放中的英姿和风采。 一、站在时代前沿担当耳目喉舌 站在时代前沿,胸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高举邓…  相似文献   

3.
《新闻世界》2005,(2):51-51
天津的胡玉栋老人在他收藏的旧报纸中首次发现三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出版的《明报》.真实详细地记载了半个世纪前日军在津投降的历史瞬间。图为老人向大家介绍《明报》上登载的日军在津投降消息。  相似文献   

4.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5.
司彦文 《军事记者》2008,(12):19-21
去年11月28日,我国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抵达日本东京访问。这是自1886年和1891年北洋舰队两次访问日本后的100多年来,中国军舰第一次到访日本,更是新中国人民海军军舰首次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我作为军事记者,先期飞抵东京,全程采访这次出访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的提问与日本宣传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月17日晚随日本外相访华的日本外务报道官高岛举行的记招待会上,唯一得到提问权的是中国某广播电台的一位女记,她要求高岛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作出解释,并请日本考虑“如果布什祭拜那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美军.日本人会是什么心情”。报道说,“高岛避重就轻地说:‘我不是首相本人,我不清楚首相的考虑。但小泉首相表示过将重新考虑通过适当形式参拜靖国神社’。”  相似文献   

7.
《南方周末》对中国民生疾苦和社会流弊的长期关注与揭露,是它赢得许多人认侧的重要因素。这些揭黑报道除了题材本身足够吸引读之外,准确的事实、翔实的内容、到位的细节和恰当的风也非常有助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王冰 《新闻知识》2004,(2):31-33
有着这么多眩目荣誉的人,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她是一名记,一名正义的优秀的记,但她同时也是个女人,正在被孕育的幸福激荡着的女人。写这篇记录她的字的时候,当时她正在火车上,去江西采访。拨通她的电话,柔和的言语和着铁轨哐铛哐铛有节律的响声一并传来。江雪笑得愉悦:“我正在和宝宝说  相似文献   

9.
奥运会举办在即,为了显示我泱泱大国风范,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举办奥运会的事先演练。作为中国媒体的记者,中国声音的最强代表,也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15):19-22
学界或坊间几乎都认为有三位中国记者见证了1945年9月2日东京湾美国密苏里舰上日军投降仪式,他们分别是《大公报》记者朱启平、黎秀石和中央社记者曾恩波。而实际情况是,在密苏里舰上见证日本投降的中国记者有8人,除上述3人外,还有中央社总编辑陈博生、中央社记者宋德和与关宗轼,中共地下党员刘尊棋。此外,还有1名拍摄电影的记者与陈博生、刘尊棋、关宗轼一起,受美国陆军上将魏德迈之邀从重庆出发经马尼拉抵达日本。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向盟国无条件投降。至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终于结束。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同年9月2日于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当日,云集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亲睹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全球数百名记当中有三名中国记,他们是:《大公报》记朱启平、黎秀石和中央通讯社记曾恩波。他们作为中国千千万万新闻工作的代表亲历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相似文献   

12.
周明顺 《青年记者》2012,(35):17-18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新闻事业自建国以来发展得最好最快的时期——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新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伴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媒体和记者的形象堪忧。"无冕之王"是记者的代名词,表现出社会公众对记者的厚爱与尊重。然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以极其崇敬的心情,纪念斯诺诞辰100周年,他是和中国人民有过患难之交的美国朋友和美国记.  相似文献   

14.
15.
"新农奴"与记者之"死"--关于中国媒体公信力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广州日报》记者赵琳琳与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作了一次访谈对话。其中揭示的问题,令人深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8,(10):18-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媒体的触角逐渐伸展到世界各地.中国媒体不断"走出去",是海外受众关注中国的必然.3月23日,在东京"星期日汉语角"上.  相似文献   

17.
正史沫特莱档案说起外国记者与红色中国的历史,史沫特莱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她与另两位记者——斯诺、斯特朗共同被誉为"三S",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前身"三S研究会"即是由此而缘起。史沫特莱的藏品是由她的遗嘱执行人于1974年捐赠给其母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2012年春夏之交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这里收集到了不少珍贵档案:史沫特莱的《中国在反击》原稿,对朱德、彭德怀等人的采访记录,史沫特莱与宋美龄的书信,以及史沫特莱拍摄的大量八路军与新  相似文献   

18.
1998年7月,我的一本文集《中国的出版改革》由日本桐原书店以日文出版。译者为日本知名资深教授竹内实先生。除作者自序和译者后记外,共收30篇文章。日文版文集从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宋木文出版文集》中选收了部分文稿,有些又作了删节,或者将几篇同类文稿缩为一篇,以减少文字;另又增加了中文版未收的部分新稿。  相似文献   

19.
从马礼逊、王韬到金庸、郭超人,由近百位新闻传媒人物组成的“浮雕墙”呈现在笔者的眼前--这就是《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十辑)丛书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该丛书的时间跨度涵盖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何等的大气磅礴。传媒人物各自的职业生涯串连在一起,组成了中国新闻史的脉络,形成了中国新闻史的倒影。同时,这些视野广阔的新闻传媒人,勇敢地担负起记录历史,振兴中华的崇高职责,他们的精神成为照耀当代记者职业历程的火把。  相似文献   

20.
日本报刊对文集出版的评论 <中国的出版改革>(日文版)出版后,日本的一些报刊发了出版消息或评论,我的日本朋友还把有关的剪报寄来.现摘译其中几件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