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我要执教的是《母亲的恩情》一课。按照往常惯例,我们学校的教研课都是要进行两次实践的。第一次称为尝试课,由我独立备课后进行课堂实践,然后由组内老师共同进行评点,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备课。对教案进行修改后,再由我进行第二次展示课。两次的课堂实践,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我要执教的是《母亲的恩情》一课。按照往常惯例,我们学校的教研课都是要进行两次实践的。第一次称为尝试课,由我独立备课后进行课堂实践,然后  相似文献   

3.
郑李 《大学生》2013,(1):47-47
平心而论.这是一门很虐的课。头一次上课之后.我就从来没有期望过这课能得高分。这也是我头一次不去想结果而一心一意投入的课——学期初运气不佳,想上的课都惨遭落选,正为学分发愁的时候我看到了口译课的“29/30”。  相似文献   

4.
<正>一次磨课,一次成长;一次磨课,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每次磨课后的修改,都伴随着思想的冲突,挣扎很多,困惑也不少。虽然一次一次地否定、一次一次地改进,但辛苦的背后,我的教学却真正得到了成长。记得那天,教研组长突然通知要我上一堂公开课,我顿时慌乱起来:一则,我好久没有上公开课了,俗话  相似文献   

5.
赵静 《教师》2011,(31):79-79
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不久前在前辈的悉心指点下,我经历了一次艰辛的磨课之旅,虽然费尽心思设计的教学设计一次又一次地被推翻,重新打磨反思,但是这都是我教学生涯中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反思磨课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我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重点,促能力,切忌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个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能上一次市级的信息技术整合课,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所以我格外珍惜这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事先请教了老师和同学,我试讲了三次,但是每次下来我都有不同的感觉。下面我就说说这三次课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不久前在前辈的悉心指点下,我经历了一次艰辛的磨课之旅,虽然费尽心思设计的教学设计一次又一次地被推翻,重新打磨反思,但是这都是我教学生涯中一笔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上学期我参加了骨干教师的教学探讨活动,执教"Stone Age People"一课,后又在"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执教本课,算起来这节课前后备课、试上共六次,每次上完都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为了追求高效的课堂,我在一次次课后反思中前行。概括起来,本节课让我纠结的地方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本节课的开头导入,另一个是本故事的呈现方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要上一堂复习课,按照惯例在课前我备好了课,仔细翻阅指导用书,这二年级国标本教材我已教过一次,觉得比较得心应手,也没多花时间认真钻研。按我的经验,这节课没有什么难点,学生也容易接受。可今天,我却偏偏出了小纰漏。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我上的课中正好有一  相似文献   

10.
我已经上4年级了,回想往事,最难忘的一次课要属上微机课。那是2年级时,学校开设了微机课,我高兴得连午饭都不想吃,因为下午就有一节微机课。上课了,我和同学们兴奋地来到微机  相似文献   

11.
<正>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在2014年度发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为此,我观看了不少名师的数学课堂实录,观看后,不仅是一次次心灵享受,更是一次次头脑风暴。他们的课堂总是趣味与数学味并存,新意与效率同在,知识的深度与学生的参与度兼顾……我想,生搬硬套绝对是行不通的,于是,我便集"百家之长"进行重组,这样"前后"一课的教学模式稍作变动后就走进了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我常常与老师们一起研究课堂上的教学问题,而且有很多机会一起观察各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每当大家在观察、研究完一节课后,都会有一次震动、一次激动、一次感动、一次冲动的体验。当然,更给大家带来一种反思:如果是我上这节课,我会想到这些问题吗?我能上得这么精彩吗?我的课也  相似文献   

13.
万皎 《中学教育》2006,(5):36-36
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语教师,平日里在处理常规课、研究课甚至展示课的时候得心应手。于是有点小聪明的我总觉得低年级的课应该不在话下,直到遭遇了这样一次尴尬……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听了一位老师的一节组合图形面积的复习课,这节课新颖精彩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吕芸 《山东教育》2008,(1):20-20
“问题共研,经验共享.片区研训让我们共同成长。”这是所有参与片区研训教师的共同心声。作为一名曾十几次为片区研训提供研讨课的一线教师,我更是由衷地感到欣慰:一次次地“磨”课与研讨,一次次地平等对话与交流,一次次地反思与重建,让我逐步领悟到了教学的真谛。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片区研训中付出与收获的喜与乐。  相似文献   

16.
和许多名师不同,我从未获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唯一参加的一次全国性赛课,我仅获二等奖,那是1998年。  相似文献   

17.
郑靓 《小学语文》2013,(4):44-46
能够参加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光盘课评比,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这次比赛要求在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为做课内容。我选择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为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个板块《诗海拾贝》。这是我教学生涯中一次大胆的全新尝试。在备课、试讲、录课、反思的整个做课过程中一路走来,我正如一个初到海边的拾贝人,留下一串脚印,带走无尽收获。  相似文献   

18.
[案例]5年前,我上过《落花生》一课,当时我很满意,但学生却很淡然。今年,我又上了这一课,并组织了一次辩论赛,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前后两次效果截然不同,片段如下:片断一:师:父亲借花生、桃子、石  相似文献   

19.
童健燕 《科学课》2010,(2):34-35
为参加市里小学科学课赛课活动,我和金庭的朱老师重点研究了《有趣的传动》一课。在几次试教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科学课该如何同时凸显出趣味性?当我过后再回顾磨课、赛课时的情景,想起几次试教的不断改进,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田俊萍 《学语文》2014,(5):7-10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教研方式。一篇课文由多位老师来上,进行横向比较,这样还可以体现评选的可比性、公平性。 近几年,我也参加了一些赛课的评选,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好课是磨出来的。众所周知,为了一节公开课,尤其是评选课要花费参赛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赛老师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又要对未知的教学对象做多种预设,因为是赛课,还要制作课件,上出新意,真是会死不少脑细胞。但也就是在这折磨人的过程中,让我一次次蜕变,一次次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