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勾践灭吴》中的一些词语看似寻常,词义却较为生僻,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稍有不慎,就会以今律古而造成误解,影响我们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很有必要提出来加以探讨。现择数例,略陈浅见,以就正于课本注家及教学同行。1.孤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2.
陆精康 《语文知识》2003,(11):42-43
《教师教学用书》《勾践灭吴》译文有值得推敲之处,兹依序胪列,略作辨析。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译文: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兄弟“父辈兄弟”“同姓兄弟”概念含混交叉。“子姓”指“子孙一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  相似文献   

3.
刘伶 《文学教育(上)》2009,(18):138-138
人教版高一教材《勾践灭吴》中有这样一句话:“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它的意思是“不是勾践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没有向国人征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一册《勾践灭吴》的注释。有几处值得商榷。现不揣浅陋。斗胆妄说。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6.
7.
《勾践灭吴》是一篇优美的散,在以朴实无华而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在选人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教科书第一册(人教社2003年6月版)时,却被删去了原的第二段。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一段主要描绘了伍子胥和伯舾两个人物,好像与主要人物勾践没有多大关系.实则谬矣!岂不闻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吗?  相似文献   

8.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虽有删减,但仍是高一语文教材中一篇时间跨度长、牵扯人物多、故事情节复杂的文章。课文注释中有一些历史背景没有交代清楚,同学们在学习时产生一些理解偏差。因此,在教学中要把下列知识扩展给学生,以帮助他们理解这篇难懂的先秦历史散文。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语第一册《勾践灭吴》一,课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经过再次改革修订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在古文的选取上删去了一个文言单元,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确实起到了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作用。入选作品基本上都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几篇典范的优秀古文的学习、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素养。所以选什么样的文章就显得十分重要。就拿高中语文第一册来说吧,《劝学》、《秋水》因为篇幅太长.只好节选其中的几段,就像《离骚》不可能全文搬上高中语文课本一样,  相似文献   

11.
1.“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相似文献   

12.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国语》有可能乃左氏所作,但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暂且不去理论《国语》出于何人之手,但从课文中勾践的对话语言来说,隐约透露着文人个人创作的影子,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4.
马彩红 《现代语文》2008,(3):109-110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课本”)和配套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勾践灭吴》一课,有些词句比较费解,某些注释和翻译上也存在着不严谨的地方,加之各种教学辅助资料(以下简称“教辅”)解释不尽相同,给学生阅读理解造成很大困扰。现按原文顺序一一罗列出来,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蒲松龄落第后,有一副自励的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说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故事,下联说的就是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张艳梅 《考试周刊》2014,(14):12-12
<正>一、"当室者"释为"嫡子"不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3月第2版)第14课《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一句,课本注释"〔当室者〕指嫡子"。笔者认为,此注释有两个问题值得斟酌:其一,只指出谁是"当室者",并未释出什么是"当室者"。当室者,指主持家事的人,当家人。既然已加注,那么为了使阅读者更准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一内涵的揭示似乎不宜省去。  相似文献   

18.
《勾践灭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国语》。背景为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只剩下五千人。  相似文献   

19.
传世名篇《勾践灭吴》中有关生育奖励的措施影响深远,但生男生女分别奖励犬豚的做法却广受争议,颇多分歧。从语言、历史、文化多角度辨析“犬”“豚”之异,明确先秦时期犬、豚同为重要肉食来源,但越人纵狗行猎,在越国,犬的地位高于豚;犬阳豚阴的动物阴阳观念乃汉人习气,并不适用于当时的越国;勾践分别奖励是出于犬、豚的不同文化蕴含,体现的是男尊女卑思想下男女分工的不同。勾践各尽其用的性别观对当今社会亦有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吴摩西与老詹和老詹的教堂图的关系是值得寻味的关系,应是这部小说里亮点中的亮点。刘震云是一个非常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比较倾向于叙写生活中的常事,当我读到吴摩西时,我希望看到更高一点的亮光,能照亮我们。如果能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照亮我们,这个照亮也许比一直是天国的圣火照亮我们更有生活的意味,也更具有文学审美。可喜的是,这点亮光一直都没熄,一直都伴随着吴摩西,一直都埋藏在他的心里,他有可能不知其所以然,可他却感到他的心至死都倾向于它,系于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