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新华社于今年2月8日播发的供新华网专稿和供三大证券报专稿《中国股市,风物长宜放眼量》(新华网记者孙杰 张旭东),是新华社年初就如何看待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和问题而播发的一篇重要时评。这篇报道播发后,迅即在全国各媒体和证券市场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今年春节过后,我国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表现及走势已引起各界人士广泛关注。2月5日,两市开盘当日,上海综合指数、深圳成  相似文献   

2.
9月21日全国各报都在一版头条刊载了新华社关于《我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的报道,除标题外,全文仅80来字,细读品味再三,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这条消息语言简炼准确,不加丝毫的涂饰和议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写法之客观、稳重,实为少见。有比较方能鉴别优劣。在此之前,我国8次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都有专题报道。一一翻阅,不说“十年浩劫”时期,单看1978年  相似文献   

3.
自《记者观察》正式改版以来,尽管我们无法避免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磕磕绊绊,但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工作中,我们也在品尝着一点一滴收获的甘甜.在"告诉您新闻背后的故事"的宗旨下,在新闻要"生动、深刻、厚重、震撼"的坚持中,我刊连续推出了具有《记者观察》独特风格的策划和报道,获得了众多好评:  相似文献   

4.
1986年1月9日,《常州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大胆改革无所惧,百折不挠求胜利》,介绍常州电机总厂厂长韩听本在错误和挫折面前,总结经验,坚持改革,继续奋进的事迹,同时发表了《大智大勇搞改革》的评论员文章,版面上构成了鼓励坚持改革的强烈气氛,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常州市厂长工作研究会会长、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厂长杨维书多次说道:“这篇报道实事求是,批评中肯,撑了改革者的腰。”  相似文献   

5.
一篇报道改变了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又一篇报道又将另一个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大河报》接连报道的两个不幸孩子的命运,牵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同时也引起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牵挂。  相似文献   

6.
农历马年初一(公历1990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套红刊登了石家庄第二印染厂全体职工给江泽民总书记的信和江泽民同志给第二印染厂全体职工的复信。报纸用的通栏标题是:“本报一篇报道引出总书记和工人书来信往(肩题),党和群众息息相通,团结奋斗再展宏图(主题)”。这一“书来信往”的报道,不仅给石家庄第二印染厂和全国工人很大鼓舞,而且显示我们党和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今年的春节增添了思想内容和欢乐团结气氛,它自然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么一篇报道是怎样引起总书记和工人书来信往的呢?在刊登两封信时,同时发表了编者的话,作了简要的交待。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业余爱好者来说,那段文字也许太简要了些,他们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过程。现在,就我知道的情况,记叙如下。  相似文献   

7.
今年8月14日晚22时25分,新华社发来了一条公鉴,“今发颜海霞将点燃亚运圣火一稿,请撤销。”新华社为什么要撤销这一稿件呢?据笔者所知,这是和本报对这一新闻事实的反复核实有关的。这里将经过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1987年11月29日播发的《粮食宝中宝浪费实可惜——北京机关、学校食堂、饭店见闻》一稿,是一篇主题深刻,发人深思的报道。这几年浪费粮食、不珍惜粮食的现象不知不觉地普遍起来。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被随随便便地浪费掉,这是令人痛心的。记者抓住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深入到机关、学校食堂和饭店餐馆进行实地调查,捕捉了大量生动具体的镜头。记者对采访获取的大量镜头,精心剪裁,巧妙组合,既生动具体地再现了白花花的米饭、馒头被人们随随便便糟踏了的场面,又通过对比的手法加深读者  相似文献   

9.
四年前,我正在部队任专职新闻报道员。 1986年8月1日,一家省报第二版采用了我的一篇通讯《军人的未婚妻》,看到样报后,我心里很高兴。写这篇稿子,我是从一位老乡那了解到的。起初,他告诉我,在他回陕西探家时,一位同乡好友(也在部队服役)的未婚妻冲破世俗偏见,因未婚夫家庭劳力缺乏,她毅然到男方家,帮他家干活。姑娘的一片痴情,换来的却是一盆冷水。未婚夫最终嫌她个矮,眼睛小,执意和她“吹”了。  相似文献   

10.
月平 《新闻导刊》2006,(1):51-51
1月18日,《重庆日报》8版“江津杯”头条新闻大赛刊登的题为《鱼塘放人吃鱼的鱼.既增产量叉提质量》的报道,披露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去年我市近郊及渝西12个区、县(市)推广了以“80:20”技术为核心的池塘无公害养鱼技术.鱼塘在投入鲢鱼等水中“清洁工”.  相似文献   

11.
12.
一家报纸在一个星期内,刊登了两篇新闻报道。一篇的内容是表扬某大学的一位领导同志,几次将组织上按照有关规定分配给他的住宅让出去,甘居陋室;另一篇呢,说的是另一所大学的领导,责令四位科以上的干部将不该占为己有的住宅退出来,重新分配。读完这两篇报道,人们只要仔细思忖,是可以议论一番的。  相似文献   

13.
邓伟 《新闻前哨》2021,(9):11-12
反响报道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报道方式.在党中央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或重大历史节点时,媒体经常运用此类报道,以被采访对象在特定环境下真实、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反应,呈现新闻事实,传达新闻信息,从而达到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作用,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反响大多由精神和理念引发,因此在操作此类报道时,如果考...  相似文献   

14.
1986年,中国农村大地到处呈现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继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农村第二步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农村中涌现出的大量新人新事值得我们大力描绘和高唱赞歌。但是,很多同志感到,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报道不如第一步改革的报道那样轰轰烈烈,打动人心的新闻不多,与蓬勃发展的农村大好形势要求很不适应。新闻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农村宣传报道出现的这种打不开新局面的状况,引起了编辑记者们的思考。不久前,新华社召开了部分分社社长关于如  相似文献   

15.
3月1日,云南日报社社长罗杰一行来考察交流;3月7日,湖北日报发行公司负责人一行来考察学习;3月9月,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黄志坚一行来调研、指导;3月21日,河南日报发行公司负责人一行来考察调研;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也是一把利器,作为记者,我想用好它.然而在采访报道中,却也有力不从心时,也曾遇到一些憾事. 2009年3月初,不断有成都市民打进<华西都市报>热线,反映一些装修公司或建材老板霸占小区装修业务,威胁和恐吓其他的装修公司甚至装修新房的业主,并时有伤人事件发生,引起大量业主的强烈不满,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随后,受报社指派,我对此展开了半个多月的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7.
通篇没有一句慷慨激昂的“解说词”,却能使读者明显感受到作者一片古道热肠的正义感。这就是美联社记者凯西·威廉的本领,不由人不佩服他。在《台湾人回到了家乡》这篇报道里,我们可以看到,凯西·威廉奉行了彻底的客观主义报道原则。无疑,被报道的决不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大陆与台湾被人为隔绝已近40年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40年?君不见妻离子散,天各一方,这一隔绝不知造成了多少个家庭的悲剧。而今,经过几多努力,总算略有松动了,于是,“数以千计的思念家乡的台湾居民”涌向大陆,倾诉衷曲。像这样的历史性事件,自然不能不大书特书。然而,事件的重要性和议论的必要性,并非一定成正比例。倒不如说,  相似文献   

18.
一篇主题重大的报道江海波一篇好的新闻通讯,当然需要布局谋篇得当,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等等。然而,题材是否重大,揭示主题是否深刻:够“份量”,往往更为重要,它常常成为一篇通讯能否在众多评奖稿件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三次“上书”总书记的普通农民》是一篇在主题、...  相似文献   

19.
4月8日中国青年报在第一版摘要刊登了王敬智的来信,指出《一个中国衣村姑娘在美国》报道失实,并加了《编者按》,一方面肯定了胡艳同志的技艺和表现确实是好的;一方面对报道重要情节失实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承担了责任,并向广大读者表示歉意。中国青年报这样做是很好的。最近本刊又收到了王敬智同志的一封信。有鉴于近来报道失实的情况不少,我们决定将来信全文发表如下,目的全在于提起新闻战线的同志们注意维护无产阶级报刊新闻的真实性,注意表扬先进人物一定要建立在事实确凿无误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