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在各种文字里都是极好的褒义词。笔者本名“邓天纵”、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喊“斩草除根”时,老师为了保护学生遂把我的名字改为“伟志”。待我长大以后,曾想改回原名,以便同姐弟在排序上保持一致。最终还是未改,其中虽然有不便的因素,但与恋“伟”之心也不是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台湾“立委”选举中,国民党赢的诚惶诚恐,民进党输的愁云惨淡。胜负悬殊的结果对台湾政治格局的改变几乎是颠覆性的。但是,尘埃远未落定,对于两个月后的“总统”选举,国民党并无必胜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1月30日《北京青年报》B2版上,一篇题为《潘石屹把作秀进行到底》的文章中说:“潘石屹出生在甘肃省天水麦积山附近一个贫困的村子里,在‘黄土高坡’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由于爷爷是国民党的军官,‘文革’期间,读大学的爸爸被打成‘右派’送回了农村”此说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上,张静江不仅费尽心力地为蒋介石筹措庞大的军费开支,而且还慷慨大方地资助其日常生活所需;在军事上,他不遗余力地举荐蒋介石担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和黄埔军校校长,为其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他更是费尽心机地提携,通过翻手云覆手雨的手段,使蒋介石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集国民党、北伐军、国民政府大权于一身的国民党第一号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5.
卢获 《湖北档案》2006,(3):45-46
1963年5月1日,中国代表团访问柬埔寨,受到隆重欢迎.可谁会料到,针对中国代表团访柬,国民党特务制订了详细的"湘江"暗杀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6.
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厦将倾"的统治后期,经济上的崩溃,军事上的惨败,导致社会出现"求和"、"失败"的舆论,使蒋介石感到"人心动摇""对领袖之信仰心,亦不存在";恰逢陈布雷自杀,国民党利用其殡葬仪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动员,使陈布雷"忠君"、"忧劳为国"的精神内核获得认同。在政府与媒体的"建构"作用下,陈布雷殡葬仪式成为社会转型、挽救政治危机下的一种符号性行动或者象征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签发"、"签发人"、"签署",虽一字之差,但内涵差异很大.由于这几个概念字面相近,不少单位在公文处理中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8.
赵丕杰 《新闻世界》2010,(6):210-210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这条成语使用频率并不高,但误用的比例却相当大,值得引起重视。请看例句: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6,(37):14-14
在“挺扁”和“倒扁”的政治僵局中,国民党主席马英九9月25日召开记者发布会,并在各媒体上刊登广告,呼吁泛绿和泛蓝阵营联手在“立法院”推动二次“罢免案”,把陈水扁的去留交给人民公投去决定。  相似文献   

10.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来”和“去”是我们写稿时常用的两个字,但从学员的来稿看,许多同志将这两个字用错了。当然,有些人是由于粗枝大叶造成,也有些人属于不懂得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这里,先举几个来稿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2014年台北市长的国民党初选中,政坛“菜鸟”连胜文之所以能够战胜老将,部分得益于2010年“五都”选举中遭遇枪击的经历;而进入选战密集期后,连胜文的“官三代”身份成了他的“硬伤”.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的“五·二〇”学生运动,是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运动中青年学生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气概,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学生革命运动史。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张、杨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为配合这次行动,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往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震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兰州事变”,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李灵革  王侃 《浙江档案》2003,25(5):41-42
国民党反共救国团是国民党青年的一个组织,在中国现代史上,从五十年代一直频繁地活动到今天,它的性质随着中国现代历史的演变,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个积极反共、纯粹的政治性的组织,演变成为一个服务青年、培育青年的公益性和教育性的团体。一、“黑市机构”的成立与历史渊源反共救国团的全名为“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成立于1952年2月,是国民党到台湾后成立的青年政治组织。由蒋介石兼任团长,蒋经国任主任。它的产生,可以说并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复杂的政治、历史等原因的。这个团体成立以后,《自由中国》半月刊曾讥…  相似文献   

15.
杨旭 《新闻传播》2012,(2):90-91
民生新闻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一个质和量的瓶颈区。有业内专家用"五只鸡"来形容当今民生新闻栏目的市井化,就是"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这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但我认为,对于民生新闻来讲,内容固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形式也是举足轻重的另一部分。民生新闻要想取胜,要想立足,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这也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形式上没有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各种形式抓住观众,怎么好看怎么来——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度和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王中天 《档案时空》2014,(11):19-22
打败日本侵略者,将日寇赶出中国,我们不、能忘记冯治安将军,冯治安将军是“卢沟桥事变”中敢于下令和日军对抗的国民党守军最高指挥官。1937年7月,日军进攻卢沟桥前夜,国民党第29军代军长兼37师师长冯治安,指示卢沟桥守军:“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寸土都不许退,可采武力自卫及断然处置。国家存亡,在此一举。假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  相似文献   

17.
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3):234
问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些情况。“作”和“做”都是动词,读音也相同,可是用起来却十分棘手。用它们来组词还比较好办,比如“作法”与“做法”,“作人”与“做人”,“作主”与“做主”,“作为”与“做为”,等等,对不对,哪个对?拿不准时翻翻字典,一般就能够解决;但“作贡献”与“做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闻稿件不被刊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虽然是新闻但编辑看走了眼;有的不是新闻;有的虽然有点儿新闻性,写作水平太差;有的具备新闻性、写作也还可以,但不合时宜;有的完全可以发表,可惜版面有限挤了下来……于是,有些稿件就“死”了。已经“死”了的稿件,还能不能复“生”呢?能!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只要有编排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张港 《新闻三昧》2005,(9):44-44
现在,“人士”与“位”这两个词用得越来越多了,但也越来越滥了。  相似文献   

20.
冯悦 《新闻前哨》2005,(7):53-53
作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播音离不开情、声、气。虽然这之间各有要求,但重点应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只有重视它们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稿件重点,有效地提高播音质量。在有声语言中,“情”只有通过声音和气息才可以表达,而声音和气息除了表达思想感情之外,在播音中的意义不是太大,但是这种表达不能是消极、机械的,而应是积极和灵动的。古人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一个优秀的播音员要会调整自己的气息,要始终让气息处于运动状态,声音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因而声音也应该是收放自如的。从因果关系说,播音是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而从语言表达角度说,又是气托声、声传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