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后世多赞颂其诗文精神的醇美真意。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及其入仕、出仕乃至归隐的过程,贯穿其中的都是这浓浓的“真意”。本文从《饮酒》(其五)的“真意”入手,从而阐发“真意”不仅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而且是他人生的圭臬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诗文“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对其诗文“序”在善叙事理、读解正文和佐证校勘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同时,其诗文“序”是绝妙小诗美文,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也加以论述。重点对其诗文“序”表述的文学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历史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其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特别指出其诗文“序”表述的文学观念对于全面研究陶渊明尤其是创作倾向、审美意识和生活思想等有着特殊价值。并为陶渊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后期作品是指陶渊明从41岁辞去彭泽县令隐居躬耕到63岁去世所创作的诗文作品。陶渊明后期诗文多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综合分析陶渊明后期诗文所体现的心态,主要包括有志未骋的悲慨、生死问题的忧思、生活穷苦与固穷守节的困惑、知音难觅的孤独凄凉,使陶渊明“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相似文献   

5.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历来被后人所推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尤为后人津津乐道,一直被视作清高。称其诗为田园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笔者每次教学陶渊明的诗文,无不产生疑惑,且随着对陶渊明性格及诗文的进一步了解,这疑惑越来越大。我总觉得长期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品行及诗文来熏陶感染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  相似文献   

6.
随着陶渊明的诗文在后世流传日广,以陶渊明诗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也日益增多,考察书法史上与陶渊明相关的书法作品,可知现存的陶渊明书法“真迹”并不可靠.梳理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及宋代之后的书法家赵孟頫、文征明等人慕陶、和陶、书陶的史实,从中可见陶渊明在书法世界中的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7.
通过阐释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与功利意识,对夏元明《略论陶渊明之“志”》一文作答。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大多具有一种象征意蕴,并与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在彻底归隐前及归隐初期,其诗文中的核·讳象征性意象大致为“鸟”、“园田”、“门(窗)”,归隐后期则主要为“鸟”、“桃花源”、“舟”、“宅”、“松”、“菊”、“酒”。象征性意象不仅使陶渊明的诗文呈现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也折射、隐示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始家何处?历史争议较大。本文从乡土材料和诗文内证入手,对陶渊明的“旧居”、“上京故居”、“火灾后起居”及“始家宜丰”等作出了新释。  相似文献   

10.
古今很多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饮酒避祸的,其实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另有缘由:时代风尚、寻求精神解脱、创造艺术境界。陶渊明在酒文化中的最大贡献是把酒和诗直接连系起来,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陶渊明借饮酒在诗文中抒发性情的真;借饮酒在诗文中表现了“靖节”品格。  相似文献   

11.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然”一词,道出了陶渊明为人与为文的突出特点,它是诗人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也是诗人用全部热情创作出的一种诗文风格。本文试图对陶渊明的自然质性进行解析,从而探索陶渊明诗文和人格魅力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奥秘于一隅。  相似文献   

13.
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评价陶渊明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认为“任真”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考查陶渊明的生平,可以看出“任真”是陶渊明的素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是他终生的实践。在他的现存不多的诗文中,就有八处写到“真”的:  相似文献   

14.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兼与袁行霈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其人及诗文是“自然”的,从“无为”及“中庸的自然”“人文的自然”的角度考察这种“自然”,可以揭示陶渊明融汇并超越道儒等诸家思想这种自觉而非凡努力的意义与价值.中庸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总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更被忽视的是中庸在陶渊明追求“自然”的生命境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陶渊明中庸而诗意地践行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庸的精神助成、保障了陶渊明其人其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16.
“乐”是陶渊明诗文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文字层面上,“乐”具体表现为饮酒之乐、思维之乐、劳动之乐等等;在文化层面上,“乐”反映出陶渊明特有的自适自得的精神境界、和谐的物我关系以及通达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文当中最主要的意象是风,风有着它的情感方向——寒与暖,风的情感揭示出风的深刻在于它的自由。陶渊明的诗文乏所以“质而自然”,就因为在这绝对自然的风中有陶渊明这么一个性情中人,有一个性情中人真挚的情感。风让桎梏中的人达到自由。洒脱的存在,微小的个体在这种存在中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18.
瓢泉自被发现之初,就不断被辛弃疾赋予着陶渊明的符号,最终成为“剩有渊明趣”的私家园林。“渊明趣”是指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瓢泉的园林意境。在承载“渊明趣”的瓢泉生活,辛弃疾接受的不仅是陶渊明的诗文,还有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这对他瓢泉期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不仅在词中引用、化用陶诗字句,而且推动稼轩词闲适平淡、说理议论风格的形成。在辛弃疾的陶渊明接受中关注瓢泉及其“渊明趣”的作用,也是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实用性的文体。它的渊源百家说法不一,但是不影响“序”这种文体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应用广泛的文体。陶渊明序文数量是魏晋南北朝诗人较多的,其诗文序可以分为:赠答、闲居抒情、感事而发三类,这三类序文传达了陶渊明的生活状况、内心世界,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研究陶渊明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清人李重华认为,诗文的魅力“别无谬巧,取其天然”,而更重要的是文心的真淳,要有“一块生气浩然从肝腑流出。”(《诗谈杂录》)元好问在评陶渊明诗文的风格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十三首》)这说明陶渊明诗文的魅力,主要就在于能用天然清新的语言表现出自我真淳的文心。真淳指事物天然的本情本性,保持天然惰性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作者要创造出精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