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尔明 《广西教育》2004,(4A):11-11
过去的思品课课堂教学或照本宣科,或单一说教,或照搬语文教学方式,僵化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容器,课堂上的听众。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健康成长呢?我认为我们的思品课要开放课堂,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让他们全身心地放松,健康、愉快、积极、主动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张琳 《湖北教育》2003,(5):46-47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借用种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其中,运用对比教育的方法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办学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的启蒙到道德情感的激发,再到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深化,道德习惯是目的。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为了有  相似文献   

5.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上出思想品德课的特色,提高思品的教学效能呢?  相似文献   

6.
李耀银 《湖北教育》2000,(12):24-25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中小学德育任务。”根据这一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展会活动课、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相互协调,齐抓共管,不留空隙,才能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  相似文献   

7.
来自生活,回归现实——思品课教学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教材修改的周期过长,导致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继承与发展的把握上有顾此失彼现象。  相似文献   

8.
9.
在学校教育要以德育为首的思想指导下,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一直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高度重视。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思想品德课也普遍存在着实效性差的问题,部分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出严重脱节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冲击外,从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上分析,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原有的一些教学模式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必须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11.
在目前的思品课堂上,以本为本、闭门造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教学缺乏与少先队、班主任工作的横向联系,忽视了与家庭、社区等教育渠道的整合,教师只重视教育内容的单向传授,不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现实生活状况相联系,学生道德情感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导致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因此,重视学生的情感教学更能提高思品课质量,达到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思品课课堂上,教师注重反复分析课文,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创设必要的道德实践活动及检查评价。这就形成了思品课教学的怪现象——课堂上,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后却乱七八糟。 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分析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判断能力,也不是缺乏道德知识,而是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总而言之,就是缺乏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成为一池活水,得到有序发展。下面谈谈做法,借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共榷。  相似文献   

16.
思品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化教学各要素,优化教学结构手段,可以发挥思品课教学整体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小学德育1999.5.》上刊登了《看澳洲人教勇敢》一文,大意如下:一位移居澳洲的中国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儿子拿出自画像给他看,定睛细瞧,却是一堆骷髅,细究原因,才知是为了上“勇敢”课做的学具,就连教师也有自己的骷髅图。原来教师是想让学生与这些同名同姓的“鬼”抚摸、拥抱,以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