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势大于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修己 《东方文化》2002,(5):106-110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学研究界发出“重写学史”的呼声,十余年来“重写”之声从未间断,今年又有“学史重构”的学术研讨会?这说明人们对已成的《中国现代学史》或《20世纪中国学史》,尚感未能满意,仍企盼着更为新鲜、更具突破性的新;所以,“重写”、“重构”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学史的叙述中,“十七年学”的命运可谓几经沉浮。在政治激进化的时代,它连同“革学”一起几乎成为了学史叙述的唯一聚光点和兴奋之所在。可是随着1980年代对当代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在回到“学自身”口号的询唤下,企图摆脱当年政治运动强加给学的种种清规戒律之后的学叙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越来越不屑一顾。这种建基于西方启蒙话语的学史叙述以服膺政治、否定个性为由,认定这一时期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什么学价值。于是,“十七年学”一度被逐出了学史的讲堂,它似乎已湮没而衰蜕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漂浮的诡异的盲点。但盲点并不等于空白和虚无,它如同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总是缠绕着曾经受其激荡、为之亢奋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巴蜀学史稿》系四川省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编纂出版的2001—2005国家重点出版计划的“巴蜀化系列丛书”十种之一。《史稿》是巴蜀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地方学史,对巴蜀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全书论述范围广泛,挖掘深刻,主线分明,评议确当精到,新论迭出,对巴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近三十年来郑玄礼学研究概况,总结现有研究的薄弱之处,分析其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尝试论述未来郑玄礼学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第一,郑玄礼学的思想性阐释;第二,礼学史意义上的郑玄礼学研究;第三,郑玄礼学的时代定位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人纵谈义理、刻意求新,其实学颇受诟病,因此,宋代雅学在雅学史上评价不高。然其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汉唐旧风,开启了清学端绪,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本文结合宋代雅学的实际,认为其具有性质的多样性、个性化的语言及学术的开创性等特点,以证明宋代雅学在雅学史上自有其地位,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四川《春秋》学有二千多年的研究史,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时代性。两汉重《公羊》学,蜀汉重《左传》学,宋元《春秋》学具理学特色,清末民初《春秋》学呈现考据学性质。其发展大体上与全国学术潮流保持同步,但东汉和清中期相对落后。第二,不平衡性。汉魏、宋元、清末民国初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南北朝、隋唐、明代则又处于衰弱局面。四川地区绵延不断的《春秋》学脉,构建了区域性《春秋》学史。  相似文献   

7.
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史华●达拉斯市郊的格伦湖地区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外,每天都有一个墨西哥裔的美国孩子隔着铁丝网看球,他恨不得变成小鸟飞进去打球。然而因家里穷,他只上过七年学,高尔夫球场的大门似乎永远也不会为他开启。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他灰心,他首先设法当上...  相似文献   

8.
邓少琴先生是我国名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毕生述甚丰。对学术的贡献甚大。巴蜀书社于2001年出版了他的论选集《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收集了邓先生的主要学术论,大体分为四个部份,即巴蜀古代史、考古与物、民族史志和近现代史。由于其研究重点在西南的民族和史地方面,故集以此命名。  相似文献   

9.
天学史上的梁武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从奇怪的《梁书·武帝纪》说起 梁武帝是历史上与天学有特殊关系的少数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有长春殿设义、建同泰寺、改革时刻制度三事,皆与天学史上之中外交流大有关系。 梁武帝与天学之特殊关系,首先从《梁书·武帝纪》就可以看出来。《梁书·武帝纪》是一篇星占学色彩极浓厚的奇怪传记。其中结合史事的叙述,记载天象凡14种,57次,依出现之顺序为:  相似文献   

10.
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史》,仅就体例而言,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似乎与传统的学史并无二致。但细味其形式与底蕴,其体例神似司马迁《史记》,其笔法深得鲁迅韵致。通观全书,尤能见出先生的学养、识见和功力。兹以先生所叙清初学变迁而论列之。  相似文献   

11.
老学源流     
老学源流任继愈一老子之学发轫于荆楚,但老子不是多曲之士,他曾到过北方,当过周守藏史,熟悉历史文献记载,接触社会现实腐败现象。他的思想可以概括力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来源,它继承荆楚文化的特点,贵淳朴自然,反雕琢文饰。*第二个来源,老子博学多闻...  相似文献   

12.
陈抟先天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安岳县历史文化史研究会陈抟和李真果学会陈抟(871~989),字图南,五代末初著名道教学者。西蜀崇龛(今安岳县龙台镇龙酉观音寺)人。他"淹通三教"之学,"发易道之秘、开理学之先",对中华历史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在...  相似文献   

13.
卫聚贤是1949年前考古学界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对江南地区的吴越文化考古有开创性功绩,还编写过两本考古学史专著,对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尽管如此,卫氏始终没有得到以李济为核心的主流考古学界的认可,甚至被排斥为考古圈的"票友"。究其原因,乃因其受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学术影响而对传统古器物学的治学理路有系统地吸收。当近代田野考古学大行其道时,卫氏以其宏阔的视野尝试将古器物学与田野考古糅合而成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由是,卫聚贤在考古学范畴、与古器物学关系、田野发掘方法、考古报告撰写、考古宣传和推广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的这些认识与主流考古学界存有较大差异,加上卫氏与古器物学界往来频密,造成主流考古学界对他们愈加排斥。  相似文献   

14.
所谓"井冈学",就是系统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整理其研究成果,开发和利用其教育和旅游价值,拓展其未来发展前景的专门学问.其学科内容包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概述;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井冈山精神与庐陵文化的渊源关系;井冈山精神与其他时代精神的源流关系;"天下第一山":井冈山旅游文化概论;国内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概况;"井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和途径;"井冈学"文献简介,等等.描述、构建和完善"井冈学"内涵和体系,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陈寅恪先生在1935年所作的《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中自称:“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①作为一代史学宗师,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元蒙史、明清之际史等方面,都留下许多经典性的论著,而唯独没有关于宋代的著作,甚至连一篇专题性的史论也未见。然而在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民族文化”的总体评价上,他对宋代文明的评价之高,远远超过了任何别的朝代。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长思之的现象。从现在仅存的一些材料来看,他的有关宋代的论述虽较零散而观点却自成系统,用语大都简要而含意又极明确,而…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插图谈到京派、海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义 《东方文化》2000,(5):89-94
名古屋大学是我非常熟悉的一所大学,因为我曾经跟你们大学的中井政喜教授在1992年合作过一部书,叫《中国新学图志》。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在台湾、在韩国、在日本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因为它第一次把图作为学史的原始资料,从图中来看作家的审美趣味、审美个性,来看一个流派的风范,这是过去没有做过的。所以这本书出来以后,推动了国内学史写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因为现代学史的写作,这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写了200多部了,但是大家总觉得大同小异,用句俏皮的话来说,就是今天萝卜熬白菜,明天是白菜熬萝卜。  相似文献   

17.
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著作中,都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杨守敬,以及他成就的一桩大事业——日本访书。杨守敬(1839或1840一门匕),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今枝城市)人。在他7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尽管生活常常窘迫,求什也屡遭不第,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杨守敬研究学问,涉及非常广泛,从他流传于世的80多种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历史地理学、版本目录学、金石学、校勘辑佚学、经学、小学等学科上都有不凡的建树。他还擅长书法,尤精行草,对书法理论也提出过独到见解。因而深得海内外学…  相似文献   

18.
邹斯彧 《世界文化》2008,(12):13-15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2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知识贵族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毕业于剑桥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和传记作家。他在担任慷希尔杂劫主编期间曾慧眼支持过哈代、斯蒂文生、亨利·詹姆斯等作家的创作,还主编过《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的前26卷,撰写过18世纪的英国思想史和文学史,被英国政府授予爵士称号。  相似文献   

19.
寻根动态     
《寻根》1995,(5)
寻根动态以史事科学说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召开台湾史学术研讨会七月二十九日在江西庐山召开。这次为期三天的研讨会,由中国史学会、全国台湾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台湾、香港及祖国大陆的四十位史学专家学...  相似文献   

20.
名学邓少琴教授是巴蜀地区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考古与物研究、巴蜀史研究、西南史地研究、四川河道研究、少数民族史和金石考证等方面均名扬四海,留下了大量极富价值的学术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邓先生的论中,浸润着他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实践观,在治学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后来学汲取。本仅从考古与物研究方面,谈谈自己学习邓先生有关论的一些肤浅体会,不妥之处,请博学通人是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