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续书是接着原书末尾续的,但也有不少续书并不是这样。有的续书就是接着原书的前头续;有的续书是从原作的中间续;还有的是依照原书的结构续写新的内容。就是说,续书的形式是千姿百态的,内容是翻新出奇的。人事因果顶针续麻(顺续) 晚清文康创作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书末说:“此书原为十三妹而作,到如今书中所叙十三妹大仇已报……金、玉姐妹各生一子,安老夫妻寿登期颐,子贵孙荣,至今香火不断。”这段结束语,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而且也为续作者提供了接续的余地。于是,便有《续儿女英雄传》和《再续儿女英雄传》等续书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对出版社的性质问题,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说,出版社成为企业,什么书赚钱出什么,赔钱的书就没有人出了,这样下去不得了。有的说,出版社还是应该按事业单位来办,不能搞自负盈亏,出书赔钱由国家拨款,这样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分感觉的。比如,有的书读之痛快淋漓,拍案称奇;有的书读之哀婉忧怨,夜不能寐;有的书读之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读李克荣老师的散作品集《有梦的红气球渐渐飘远》正如后,给人一种春风骀荡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对出版社的性质问题,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说,出版社成为企业,什么书赚钱出什么,赔钱的书就没有人出了,这样下去不得了。有的说,出版社还是应该按事业单位来办,不能搞自负盈亏,出书赔钱由国家拨款,这样出版社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出书了,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有的说,出版社作为纯事业单位,我们过去搞过,那样虽然没有后顾之忧,但出版社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知识分子的才  相似文献   

5.
出版社搞经济承包现在很盛行,有的包到社,有的把指标分解到编辑室甚至个人。社里有出版、发行、行政等部门,编辑是其中一部分。包到社也许可以试行,把指标分解到编辑室,分解到编辑个人,那就是编辑工作搞经济承包了。这样做,令人担心。一、可能会助长“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书籍是商品,却不是一般商品。一般商品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而书籍却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即使承包方案里规定要出多少有社会效益有质量的书,这毕竟是软指标,很难做到数量化。一般说,社会效益只有相对标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红高粱》、《河殇》等,不也是争论得很激烈吗?书籍的社会效益需要时间检验,今天说好,明天也许又说不好,反之也一样。这样的例子同样可以举出一大堆。  相似文献   

6.
树立良好的文风,每一个动手写文章的作者要负责任,书籍、报纸、刊物的每一个编者也要负责任.如果把良好的文风比作一棵美丽的花,那么这棵花是由作者和编者共同培育起来的.作者和编者一般合作得很好,但是有时候也发生争论.争论常常起于修改稿问题.有的作者说,编者不应该随便修改作者的稿子,编者的修改会破坏作者的风格:有的编者说,修改稿子是件苦事情,没有哪个编者特别喜欢改稿子,只是有很多稿子非修改不可.有人说,应该"文责自负",有人说,编辑部"有删改权".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知道编者的一些甘苦.我觉得,只要大家想到作者和编者是共同为读者服务的,是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7.
作家艾煊在3月29日《光明日报》著文,叹道:如今的出版社,为何弄得如此狼狈? 文章说:“建国后到‘文革’前,我的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平均每两年出版一部,有的书甚至重印达7次之多。但近10年中,竟一部书也未出过,而这期间,我是写得更多了……。” “去年春天,一位老友将我的一部散文书稿,介绍给台湾的一家出版社,5月交稿,10月份就完成了印刷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随即寄来了样书。” “我的第一部长篇,1950年秋,寄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很快就收到了冯雪峰同志的亲笔来信。……书也是不到半年就出版了。”  相似文献   

8.
“牌记“又称“书牌子“,是我国古籍印刷中记录刻书者姓名、堂号、刊刻年代的一种标志,一般刻在目录、凡例之后,也有的刻在书之卷末或者刻在书后边,是版权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访美散记     
当前美国出版业概况 当今美国到底有多少出版社?一年到底出多少书?众说不一。因为美国办出版社不像我国有这么规范的审批手续,他们只要到有关部门进行注册,并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出书了。全美出版商协会主席威利奥茨先生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就这么说:美国现在出版社有多少,有的说5000家,有的说10000家,还有的说20000家,我这个出版商协会主席也搞不清楚。据我所知,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大概是  相似文献   

10.
出版工作是一项科学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从事出版工作必须具备严谨、细致、求实的作风。但是,眼下在一部分出版工作者中,浮躁的心态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轻学习。按理说,搞出版工作最应该读书学习,也最有条件读书学习,但往往是书很多,读得少。不但书读得少,就连有关的政策法规都不想多了解,用时髦的话说“凭着感觉走”。问其原因,或说“没有时间”,或说“静不下心来”,有的甚至说“没有什么好学的,方针政策有领导把关就可以了”。 抢热点。这几年,有的人热衷于抢热点出书,一会儿抢明星的书,一会…  相似文献   

11.
编辑创新:重视主体要素与遵循编辑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创新,现在谈论得很多了。早在20世纪末,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编辑创意论》,这是一本专门研讨编辑创新的书。书中曾说:“创意也可以说就是创新……有……创意,就必会有创新全过程的相继出现。所以,从本质而言,创意就是为了创新,创意也是创新之本。”(该书第9页)这是因为,创新总是来自某种新思想、新观念,再以理论或器物、制度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从八十年代初,到本世纪末,大体上20年时间,编辑学研究走过了从小到大,从萌发到崛起的道路,也是任何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段时间里,讨论过的问题不少,具体有: 一、关于编辑有学无学的争论。编辑学提出之初,首先碰到的是有学无学之争。有人认为,编辑是术不是学,他们说:编辑工作几千年来,世代相传,都是师父教徒弟,编辑之学,未尝闻也;有的说,编辑编辑,剪剪贴贴,充其量是个编书匠,从未想过要往学术上靠;也有的说,当编辑的只要有基本知识,有一定文字功夫,就可以编书,何必要讲什么编  相似文献   

13.
李志龙  赵彤 《档案天地》2009,(11):21-29,51
近年来,有些报刊和网站陆续登载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早年在开滦煤矿的有关情况,并由此引发不同争论,褒贬不一。有的说,胡佛是难得的技术管理人才,对开滦煤矿发展有功,建议在开滦修复胡佛工作遗址纪念馆;也有的说,胡佛在开滦是一段“不光彩”的发迹史,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疮疤”,令世人所不齿;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15.
如今,互联网技术公司同时也是传媒公司.在2016年的一次在线互动活动中,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说:“脸书是一个新型的平台,而不是一个传统的技术公司;同时,脸书也不是一个传统的传媒公司……我们打造了互联网社交媒体技术,所以我们感觉对如何使用技术有责任.人们在脸书平台上看到的文章不是我们写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所做的,远不止是分发新闻,我们是公众话语体系的重要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无悔的青春     
弹指一挥间,花季少女不觉已迈进了"知天命"之年.回首这与书相伴的三十多年,有泪水也有欢笑,但我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对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热情.每每与同事谈到图书馆工作,总忍不住脱口而出:"图书馆是个清静之地,与书相伴,你也会沾染上书香之气."我很庆幸,在这越来越浮躁的世界中还有一方净土属于我,不,也许说我属于这方净土更贴切吧!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18.
漫谈读书     
现在,喜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还有许多青年人不会读书,有的买书多,读得少;有的不分清红皂白地胡乱读来,没有目的;有的书读得多,但不善于积累资料;有的读死书,认为书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些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只能使自己走入歧路,读一世书,做一世书呆子。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四书系统中的一部。关于他的作者,一说是战国时期孟子自著,另一说是孟子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还有一说是孟子弟子极其再传弟子的记录。关于它的篇数也有争论,东汉赵歧首先将《孟子》内篇七篇并为之注,每篇为上下卷,凡十四卷,拒斥外书四篇。赵注之后,对此书注者虽然很多,然而遗失者不少,今天所能看到的寥寥无几。清代以后,为此书作注的人更多,但不乏有人利用孟子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从而使其失去原有的意义。现代海内外研究《孟子》的也颇为可观,由于条件有限,对其不能一一观之。所以,本文定名为《<孟子>研究所见录》,只对笔者所…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其构造大抵相同,有眼球、眼睑、睫毛、眼外肌等。要说不同的话,也就是有的人眼睛大些,有的人眼睛小些,有的人需要戴眼镜,有的人视力好不需要戴眼镜…… 既如此,记者的眼睛叉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笔者为此唠叨一阵子呢? 我说非也。虽然都是记者,但记者与记者的眼睛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