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山崎实是著名的日裔美国建筑师。他在50年代开始批评现代主义,主张借鉴历史建筑的优秀遗产。由于他的日裔美国人的文化背景,他对东西方建筑文化都能理解和厚爱。山崎实鼓吹建筑师应该创造优美、宁静的建筑环境,令人愉悦,促人向上,他称自己的主张是新人本主义建筑。山崎实的许多建筑作品确实做到融汇东西古今,并且有一种典雅、细巧的个人风格。如果拿唱歌来比拟,山崎实如同是一位采用美声唱法的建筑艺术家。在20世纪50-60年代,他的建筑在美国公众中颇获好评。纽约最高的110层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是山崎实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大厦现已化为灰烬。  相似文献   

2.
吕怀谱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X):235-235,129
当代中国的建筑师的执业市场仍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鱼龙混杂,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我们的教育体系和设计意识还无法跟上飞速前进的时代,创作源泉仍依赖于国外的建筑事务所,对建筑和文化缺乏正确的理念的业主主导着建筑市场,主流社会唯外国建筑师是从,更多的年轻建筑师们艰难地自觅出路时,浮躁之风也在扼杀建筑师创新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建筑师必须对建筑设计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加强自身素质来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以期拯救中国建筑的前途,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职业建筑师必须看到自己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建筑精品。  相似文献   

3.
吴焕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29年11月28生于江苏苏州。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原从事城市规划教学,1960年后转入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主教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4.
正吴焕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29年11月28生于江苏苏州。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原从事城市规划教学,1960年后转入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主教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上世纪80年代曾在罗马国际文物保护中心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处于买方市场压力下的商家,非常需要适合本国国情,科学的管理体系指导,尽管现在流行着大量西方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其中也不乏一些把中国传统文化,如《论语》《老子》和西方经营管理学相结合的专著。但总的来说,西方理论大都“水土不服”,跟中国的国情不符,而后一种理论又没有针对我国工业企业现存的一些问题对症下药。一、借鉴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些专家认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经济退缩之时,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10,(11):12-13
今夏的上海热情如火,处处洋溢着世博的气息。世博会的召开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别于以往的活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如世博会的主题,现在的城市生活也越发惬意。与此同时,时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院长的郑时龄教授参加了"院士看世博"的活动,对于世博会的内容与理念、建筑、作用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与见解。郑时龄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长期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构建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倪道善 《知识窗》2007,(11):19-21
100年前的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年9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近代中国走进20世纪的开端。外国文化强盗开始肆无忌惮地掠夺、毁坏我国的文书文物.致使我国大量珍贵历史文书、文物流散国外,写下我们民族文化史上最痛心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14,(10):73-74
<正>很多人不知道毛梓尧是谁,但由他主持和参与设计的北京展览馆、人民大会堂、空军总医院、辽沈战役纪念馆、中国历史美术陈列馆等则可说是尽人皆知。他是一个从学徒做起,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建筑大师。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时龄说:毛梓尧的经历"代表了一部分中国建筑师的成长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梓尧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辽宁、湖南、河南、四川等地都留下了现代建筑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大多标志性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无缘,因此有很多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最近,在一次“关注中国建筑现状”研讨会上,来自建筑、艺术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就“中国建筑现状”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中叶,西方建筑思潮更是风起云涌,后现代主义、高技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建筑理论层出不穷。有的沿袭至今,但一改初衷理想;更有的几乎是昙花一现,硕果仅存的只是几幢曾在建筑界引发争议的代表性作品。这种现象导致今天设计领域在众多的理论面前显出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不知所措,但眼前一件件奇迹般的作品又引发了建筑师的创作欲望,当一种热情达到盲目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建筑师的执业市场仍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鱼龙混杂,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我们的教育体系和设计意识还无法跟上飞速前进的时代,创作源泉仍依赖于国外的建筑事务所,对建筑和文化缺乏正确的理念的业主主导着建筑市场,主流社会唯外国建筑师是从,更多的年轻建筑师们艰难地自觅出路时,浮躁之风也在扼杀建筑师创新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建筑师必须对建筑设计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加强自身素质来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以期拯救中国建筑的前途,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职业建筑师必须看到自己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建筑精品.  相似文献   

12.
"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何镜堂院士  相似文献   

13.
官昌赞 《内江科技》2009,30(5):123-123
中国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西方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风格进行比较,探讨出顺应历史发展、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创新建筑设计、丰富设计理念,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建筑语言论中国现代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凯 《中国科技信息》2005,(10):152-152,157
建筑就像作文,无论是设计还是欣赏都离不开建筑语言的熟练应用传统的中国建筑艺术发展了500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在短短50年的摸索过程中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令世人摇头不解。出现这一反差的重要原因是众多建筑师中普遍存在的建筑语言障碍制约了建筑艺术的发展。本文从原型意义上的建筑语言学基本理论框架出发,简明分析我国现代建筑艺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建筑语言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国外的工业建筑于20世纪60年代已进入大规模的加固改造阶段,国内的工业建筑进入加固改造较晚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工业建筑的开始进入了加固改造的阶段,以后的加固改造量逐年提升。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鉴定改造与加固软件的发展,促进了鉴定与加固标准和规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加固改造材料和方法的发展。随着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的深入反过来要求加固改造市场进一步规范,如何进一步提高加固质量有待各方的努力与多方面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正《维尔纳·海森伯传——超越不确定性》大卫·卡西迪主编方在庆主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7月定价:118元海森伯不仅是一名天才科学家,也是一个工业和文化先进国家的公民和倍受尊重的文化人物。不幸的是,正是这个国家深深地卷入到影响20世纪的两个标志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不断发展,最终形成我国古代特有的建筑文化。如何探索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把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进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当今我国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是现代建筑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筑设计中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通过建筑师创造性的劳动,必然创造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图灵新知:建筑中的数学之旅》带领读者享受了一次世界最壮观建筑物背后的数学之旅,探讨了基础数学与建筑的相互作用,并深入观察了建筑物的美学、历史和结构。《图灵新知:建筑中的数学之旅》围绕两条历史叙事主线展开介绍。基本叙事主线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伟大建筑的建筑形式(几何学、对称性及比例)和结构(推力、负载、张力、挤压问  相似文献   

20.
简要地介绍了《华中建筑》主编高介华先生创办《华中建筑》20余年的历程。20多年里,高介华先生兢兢业业,投身于我国建筑事业,为办好《华中建筑》殚精竭虑,围绕办刊开拓性地开展“建筑与文化”学术活动,在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推动我国建筑与文化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