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乡》里杨二嫂这个人物,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说的:“作者对她身上的各种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所以用了漫画的笔调,绘其形,摹其声,然而作者对其处境也是同情的。”根据这种说法,杨二嫂似乎是个反面人物。对这样一个人物,究竟应该怎样认识? 其实,杨二嫂和闰土一样,“二十余年”后,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她“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可见她原是很本分的;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这只能理解她生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故乡》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讲析往往忽视,讲之有所不及,其主要原因认为在于“抓住重点”,着重讲析的是闰土,而对“杨二嫂”这个次要人物却是轻描淡写,从略一讲地走过场。 写《故乡》小说,鲁迅先生的确在闰土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大量的情节也都是描写闰土的。但是,从揭示主题的需要来看,对“杨二嫂”的描写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只要从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闰土和杨二嫂,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来暴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本质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达不到预定的写作目的。下面就“杨二嫂”在作品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  相似文献   

3.
周敏同学问:“《故乡》一课写‘我’的内容也很多,但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我’?”辨别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故乡》一课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既写出了故乡的黑暗现实,又写出了在故乡生活的人(闰土、杨二嫂)的深刻变化。“我”热爱故乡,又对  相似文献   

4.
“别人”是指杨二嫂吗?江苏/范恒立《教师教学用书》写道: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吴登植老师在《...  相似文献   

5.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历来的讲析评论,大都认为杨二嫂年青时候就是“靠脸上擦着厚厚的一层白粉招徠顾客”,“出卖色相”的坏女人;到老年更成了“自私、泼辣、刻薄,非常爱占小便宜”的“乡村女流氓”之类的人物。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判断,是不符合作者原意,也不符合作品实际的。对杨二嫂这一人物之所以产生误解,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站立的姿态“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于是就用这形象鲜明的比喻来称呼杨二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夏衍在《包身工》中记录了一位被榨干血汗的少年女工的形象:“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象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在我国的一些修辞学著作中,对这两处地方作  相似文献   

9.
解泽国 《学语文》2002,(1):23-23
关于鲁迅名作《故乡》中青年杨二嫂的形象,众教参的有关分析基本上都认定她是一个被侮辱的对象,我认为这种分析值得商榷。 一、“豆腐西施”是一个侮辱性的称号吗? 如果杨二嫂年轻貌美且“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就断定她是招徕生意的广告,因而认定“豆腐西施”带有侮辱的意思,未免失之肤浅。少妇杨二嫂“终日坐着”,说明她家境富裕,养尊处优,悠闲无事;她“擦着白粉”,说明她作为少妇天然爱美,适当打扮而已,决不是为了招徕生意。她的形  相似文献   

10.
精彩的细节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一个平常生活场景中富有包孕性戏剧性的一瞬;或写景物微细的动态。如此就能把作者很难说出的复杂、丰富、微妙的感情意绪,鲜明可触地表达出来,而且韵味浓郁,耐人咀嚼。下面试析几例,以期对大家有所启迪。1.细节描写得好,可以把人物形象刻画得个性鲜明、生动逼真、血肉丰满《故乡》里的杨二嫂从“我”家走出去时“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细节把人物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两处回忆性的插叙:一处是“我”回忆闰土少年时的景况,一处是“我”回忆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形。这两处插叙中写到的人物,与“我”眼前所见到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细看这两处插叙,不仅长短有别,详略得当,而且安插的时间也不同:前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前,后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后。“我”由于年龄关系,少年时候很少与杨二嫂接触,本来就印象淡薄,更何况站在眼前的杨二嫂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我”见到她后,望着她那圆规式的姿势,听着她那尖利的怪声,就只能“愕然”了,后来经母亲的提醒、介绍,才打开了沉重的记忆之门:“哦,我记得了。”于是引出了往事的回忆。这段插  相似文献   

12.
人物步态往往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鲁迅描写人物步态时十分注重动词锤炼,体现出独到的艺术匠心。一、同篇异人同词,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例如《故乡》中“飞”分别用来描写宏儿、杨二嫂和“我”,无不准确传神,蕴含着丰富的语境信息。词虽同而所折射的神态心理各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  相似文献   

13.
一、寻声捉影所谓“寻声捉影”,就是顺着人物的声音捕捉人物的形象或身影。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于这种方法首先突现的是声音,声音是远处传过来的,因而可称为“远程”。声在人前,再将笔峰转向人物肖像,固称远程“扫描”。伟大文学家鲁迅笔下的《故乡》,作者在描写杨二嫂的出场时就用了这种“寻声捉影”的方法。当“我”和宏儿正在闲谈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哈!这  相似文献   

14.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人 ,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穿过铁道 ,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 ,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 ,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 ?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 ,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 ,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充分用好这一“武器” ,以达形神兼备之效。下面就是一篇学生习作中的一个步态描写片断 :“口当口当 !口当口当 !……”下课铃终于响了。…  相似文献   

15.
《柏林之围》中的儒夫上校的小孙女是法德战争的受害者。对这个人物,作者没有进行外貌描写,而是着力描写她的“笑”,采用一种以“笑”衬悲,以“谎”写实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出这个人物复杂矛盾而又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小作者调动了多种写作方法,为我们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严父的形象。首先是刻画人物离不开的对人物的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习作的第一句话就是对爸爸的语言描写,第二、三句则是行为描写,接着,又辅以“我”的心理描写,使表达更加生动、深入。  相似文献   

17.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但小说中的人物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小说家们在精心设计人物形象时,无一例外地都把这些栩栩如生的“这一个”放置在特定的环境里。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重点。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成功地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既可以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又可以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综观中学语文教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读过《背影》的人,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  相似文献   

19.
隽永的美!     
一个感人的形象!随着文章情节的展开,卖伞姑娘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目中亮丽起来,高大起来。文中的有关卖伞姑娘的言行描写并不多,妙就妙在作者抑扬对比手法的运用,烘托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全文的意旨。第一处对比是一个为挣得一学期的生活费而不得不在雨夜卖伞的姑娘,却硬是为“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掉了四百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这个故事是何其撼人心扉。她心灵的纯洁美好亮丽了自己,也感化了别人,更美丽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确,卖伞姑娘既弱小又高大,既平凡又高贵,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旨。第二处对比是作者先抑后扬的描写。文中写“…  相似文献   

20.
冯国才 《阅读与鉴赏》2009,(8):39-39,34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也颇为读者所关注。成功的出场描写.不仅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且能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琵琶行》、《林黛玉进贾府》、《故乡》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这三篇作品都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分别对琵琶女、王熙风、杨二嫂等主要人物的出场进行了成功描写。使人物一出场亮相,就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抓住了读者的心弦,收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