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ngryEditor来自英国.现在供职于全球最强的公关公司之一.做着自己熟悉的editor工作。无论是英式英文还是美式英文.他都很拿手。曾经是英国《独立报》自由撰稿人的他在大学期间学过中英翻译。来到中国,他校对过《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新闻,翻译过大型央企年报等各式文章.还教过明星在内的多个人群的英语。  相似文献   

2.
奈达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他的主要翻译实践在于圣经翻译,由此演化出他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对于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翻译理论的诞生对于翻译学建设十分重要.但是他的译论远非完美,本文将对奈达译论做一番梳理和评介.  相似文献   

3.
李寒光 《考试周刊》2010,(43):35-36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他的翻译理论作了评价,并对他翻译思想的变化作了研究,希望通过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分析.使大家更进一步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了解如何进一步推动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今年是其一百周年诞辰.在此特殊的时刻,对我国现代这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进行系统的研读来表达我们对他为中国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和对他的逝去表示怀念.从傅雷的人生经历,翻译成就,职业道德,傅雷精神·翻译理论·以及现在人们对他的研究等六个方面来走近他,解读他.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在翻译界内部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归化一。一派主张“异化”.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他反对译者的。隐身”.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以使译者“显身”,译作“显性”。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反对译文流畅的翻译策略。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束缚,从西方批评理论、解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为西方翻译理论建构了新途径。但他的理论也有着本质的缺陷。后殖民主义思维下的理论基础缺失.翻译方法与文化霸权的联系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奇才,他外文古文同样精湛,而且译著多成经典,给后世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也成一代典范,至今屹立不倒。他为什么能达到如斯成就?本文拟从两方面来分析他成功的原因:一是严谨的治学精神;二是他的爱国精神。通过对严复的精神剖析,来找到激励一位翻译工作者不断向上攀登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艾书周 《文教资料》2011,(34):115-116
刘伯承是我军现代军事翻译的开拓者。他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成果.依据我军实际情况翻译了大量军事资料以供参考和学习。他重视培育军事翻译人才.为我军培育了第一批优秀的军事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8.
通过翻译是“马赛克”的隐喻,讨论了翻译的多重性。根据纽马克对文本的范畴划分,说明翻译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多元化翻译标准植根于人类对翻译作品、翻译实践的多样化要求.并由于翻译本身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多重性功能,而日益强化其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傅雷,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之一,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他提出的翻译理论精辟完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他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对三大重要翻译论述.以及其成功的原因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来对他进行解读,借以表达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0.
潘悦 《文教资料》2010,(32):32-33
本文以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林纾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林纾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苏吉 《考试周刊》2009,(35):36-37
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中国翻译界百年不变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然而纵观严复所留下的大量翻译著作及文字材料,我们却发现,这些译著里充斥着许多不符合“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原则的内容.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他所采用的是“达旨”式译法。本文以《天演论》为例,从历史背景出发,探究“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并对其译文中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鸠摩罗什是我国北朝时的著名高僧.他和弟子们翻译的佛经对我国的佛学和文学.尤其是是诗学都有很大的影响。鸠摩罗什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南朝文人对四声的发明.从而促进了律诗的发明:2.他所引进的佛教术语和词汇大大丰富了中国文人的诗学观念和词汇;3.他所翻译的《发华经》促进了促进了中国禅诗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汪秀川 《考试周刊》2010,(43):33-34
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理解概念的综述。说明从事翻译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历来都把理解放在首位。并进一步通过例证的方式,说明在翻译实践中,要想得到高质量的译文.理解是翻译实践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季羡林不仅是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翻译家,但目前他的翻译思想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探究了季羡林的翻译实践活动,总结了季羡林翻译观的五个主要方面。最后指出.季羡林的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他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70):30-31
我们常常说"作家是时代的产物",其实"翻译家何尝又不是时代的产物"呢?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人开始觉醒。林纾作为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维新派,用翻译西方文学启发国民,救国存亡,所以林纾的翻译很大程度上烙上时代的印记。本文通过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探讨林纾翻译文本中两种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从而得出社会和时代背景对他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至19世纪的泰特勒是西方第一位著书论述翻译理论的翻译理论家。他专门探讨了什么是优秀的翻译,以及怎样才是优秀的译者。他对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叙述,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把译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特点和语言表达看做是完整的统一体。他的翻译理论至今对翻译理论研究仍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评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陈西滢是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深信渐进、法治和有自发秩序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他在《现代评论》“闲话”栏目上发表的文章集中反映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他的翻译虽然不多.但带有很强的时代性,体现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本文将集中讨论他的这一思想在其翻译选材中的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一、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翻译:。二、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  相似文献   

20.
韩斅 《文教资料》2009,(14):43-45
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