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两个尺度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基于实践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辩证发展历程,其中·既指明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即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又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人高于自然界,并通过主体性活动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坚持和发挥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原则,对于人们建设生态文明,从而自由自觉地发展与实现自身,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评价活动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原则。评价是一种揭示客体“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的“真”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仍具有统一的尺度或标准。一个合理性的评价必须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把真、善、美作为价值评价的合理尺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提法是马克思美学理论中的一段极为重要的论述,然而对于其中“内在的尺度”究属谁的尺度却众说纷纭,本从比较各家译入手,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译词和德原词义不完全对等上,根据中译词词义,则理解为“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均无不可,但根据德词义的特定含义,则“内在尺度”只能理解为“物种的尺度”。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应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小到人们的生活起居,大到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都需要技术的支撑。但如今技术的飞速发展显然已经有些不受人们的控制,技术这把双刃剑,既给人们带来幸福又给人们带来灾难。所以如何把握好技术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努力使两种价值之间统一协调,加强技术的利处减弱技术的弊处,是当下科技哲学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客体的情况而主动创造的。教育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培养是教育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教育活动中,创造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环境,以利于主体意识的成长和主体性成长的内在激励机制的形成,引导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积极的教育价值取向,以规范教育价值主体的主体性成长的方向等是教育价值创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伦理学中,自然价值一方面指自然物对人的有用性,即自然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另一方面是指自然界或生态系统的自我满足,即自然物之间彼此联结、相互利用而产生的动态平衡效应,即自然的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自然价值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的美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关键在于对“两个尺度”的理解上,从实践的审美观出发,“两个尺度”的统一不一定就是遵循了美的规律,要想使人类的劳动生产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创造的活动,必须把内在尺度提升到精神生活需要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9.
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是人的问题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把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按其内在的统一性加以系统地研究,有利于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更富有创造性。二者的统一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实现:一是从人的价值实现的角度寻求人的发展,即以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和活动的积极意义为指导实现人的发展;二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寻求人的价值实现,即全面、自由、充分、协调地发挥每个人作为人的积极作用、积极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哲学之维:自然价值的双重性及其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就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主张。从生态哲学理论维度审视,对自然价值应从“以人为尺度”和“以自然为尺度”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前者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效尺度;后者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只有将两者在实践中给予双重观照达到有效统一,才能超越传统主客二分的简单化和僵化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逻辑经验主义以后科学哲学的发展如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等,实质是对近300年西方知识论传统的反叛。但是,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出知识论的路线。要彻底走出知识论,应当从科学实践本身而不是从其理论表象来理解科学以及科学在历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会君 《考试周刊》2009,(16):139-140
竞技体育精神具有内在的主体教育价值、竞技运动价值,以及外在的社会价值。本文对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需要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以及积极能动性。价值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活动过程中生成、发展、创造和实现的,人的需要是价值追求的内在尺度。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合理的需要能满足并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完善。人根据需要的“内在尺度”进行价值追求,其理想境界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政治经济学对劳动创造价值与机器创造价值历来有很大争议,本文作者通过一下四个方面的论证,第一,从两种劳动产品的横向比较来看,机器商品的价值是对手工商品价值的"效仿"和"比照",机器商品同样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第二,从人类劳动发展的历史来看,一切形式的劳动都属人类劳动,机器劳动是人类劳动的高级形式。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角度看,机器劳动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劳动的深化和发展。第四,从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看,机器商品也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说明二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在“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区分上以及“人生价值”有没有“两点论”上,我国理论界以及高校教科书始终没有定论。应该以新的观点,重新界定“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澄清对“人生价值”有否“两点论”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之所以能从自然界的诸物中分离出来,其决定因素是人创造价值。人创造价值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从诸物中向人的本质过渡。人创造价值的潜能能否充分开发出来,人的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是否努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环境,即社会能否为人创造性的开发提供足够的激励环境,为人价值的实现开辟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构建促进社会进步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评价社会发展与进步时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起来,同时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高与最根本标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包容性增长",重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其它社会领域共同发展,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尺度认识深化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8.
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从主客体基本关系出发,剖析价值选择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这一根本原则,主体的主体性决定选择的目的性,客体的客体性决定选择的规律性,目的性与规律性在价值实践活动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麦克卢汉那里,每一次媒介形态的变革都会在人们的感知与交往领域引入"新的尺度"。印刷媒介作为一种"机械化形态"的文化转化器,在贮存与转换"讯息"的过程中,往往会赋予人们以"内部导向",造成对人的视觉的一种急剧的延伸,影响人们的感受形式、思维模式以及表达方式,重组人们迥然有别于前印刷时代的交往模式,但面临着着电报、电视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冲击,麦克卢汉宣告这必然导致印刷文明统治的时代,也预示着建立在印刷文明统治基础上的人们一系列的感知习惯、价值体系、思维方式都要面临结构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广义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价值是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定义的。所谓价值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影响。广义价值不仅考察事物(包括人)的价值,还考察对事物(包括人)的价值。前者包括事物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后者包括外部事物及环境对事物的价值以及事物内部要素对事物的价值。广义价值的定义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