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齐光荣 《教师》2013,(1):119-119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绝句.现实生活中与此殊途同归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现象比比皆是。如当前在教育战线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举行的观课议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更使当局者“迷”上加“迷”。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使当局者“清”,使广大教师畅所欲言,使观课议课起到真正的作用.必须从目前的观课议课的阴影中走出。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荐     
《今日教育》2014,(5):71-71
《教育新思考:跳出教育看教育》 作者自序(摘录):我这个读书笔记的主题是“跳出教育看教育”。诗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这两句诗就是“当局者迷”的苏轼版,所谓高人,智慧的人,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当局者不迷”。为什么俗人总是当局者迷,  相似文献   

3.
清末小说家《扫迷帚》,二十四回,原载于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所出之《绣像小说》第四十三号至第五十二号;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所出之集纳性刊物《广益丛报》第四年第二期至第二十七期曾予转载;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商务印书馆曾印成单本发行。其作者署名为“壮者”。这位“壮者”究竟是谁?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谈及《扫迷帚》,既认为“不能说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又认为“可说是晚清的一部最优秀最有着影响的启蒙运动的书”。建国以来研究晚清小说史的论著,有不少都讲及这部小说,并给予应有的评价。然而,对于“壮者”是谁的问题,却是至今还未见到有人明确作答。那么,到底是谁?据笔者推测,当是曾经参加过晚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丁逢甲。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这是浙江省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的一次观摩活动,北京市幼儿园特级教师李培美参加了这次活动。事后,李老师(以下简称李)与执教的吴老师(以下简称吴)进行了交流与探索。在这一对话式评析实录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评析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发言者”“局外人”变成了“对话者”“讨论者”,体现了互相尊重、共享资源的理念。评析过程也成为重温、碰撞、交流的研究过程,作为“当局者”的执教者在“旁观者”的支持下,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分析、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此,非常感谢李培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这种自然的互动式的评析方式,它无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5.
1994-1997年我们在武义县实验中学开展了心理素质教育实验,1998年《教育研究》第2期发表了论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和实验探索》。该文根据当时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特点,重点阐释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及实践这种教育,并介绍我们已有的探索进展。欧阳敬孝先生今年对此发表了评论文章《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和实验探索>的再探索》(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欧阳敬孝的评论就其批判精神来讲是值得称道的,但对其关于教育实验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特别如下违背客观事实所作的评论,我们实在不敢苟同:(1)自编引文。  相似文献   

6.
一、“江月”何以“为文澜”? 清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琵琶行》一诗时说“以江月为文澜”,这是一句很有见地的评论,但诗作是如何“以江月为文澜”的,却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7.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王国维早年所写“哲学上及文学上之撰述”中,除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以外,另一篇表现“其见识、文采亦诚有过人者”的论文,当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是在本世纪初,从研究哲学入手,开始其学者生涯的。如果说,《红楼梦评论》的“立论”是在“叔氏之立脚地”,通过对《红楼梦》这部“宇宙之大著述”、“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的考察,系统地“畅述”了他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一九○三至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学术评论是每一专业学科登高临远的有力支点,那末,教育实验评论这个支点实在太软弱无力,以致无助于教育实验步入高楼第九重。为要蓬勃开展教育实验,实在太需要发展自己的学术评论! 改革开放之初,每当新的改革实验出台,往往有成千上万人“朝圣”般地去取经,虔诚地相信这是改革教育的灵丹妙药。经过了十年,新的实验信息如浪潮般涌来,新的实验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人们由闭塞到开放,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到应接不暇,甚至在众多的教育实验面前开始犹豫、迷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刊登了王策三教授的一篇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以下简称《评论》),文中对近些年来在学界几成定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批判,得出了许多有违历史逻辑的观点。一、“由  相似文献   

11.
潘宏 《学语文》2007,(2):48-48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句。其中“乐乐”的读音值得探讨。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为其注音:“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清·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独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上写了一篇题为《甘当“教书匠”》的文章,华东师范大学的阎亚军先生对此种说法颇有意见,针对性地写了一篇《不应甘当“教书匠”》(《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4期)。考虑到是非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还是想与阎先生再进行一点商榷。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局外人》到底是建构“荒诞”,还是为和谐生存而净化“荒诞”是本文对《局外人》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和质疑的出发点。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关于《局外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存在较为一致的“荒诞论”倾向,进而对“荒诞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具体述评,并对此现状提出质疑,最后探讨造成上述研究偏颇的原因,并提出新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王张江姚“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在一九七五年第二期《北京大学学报》上抛出了一篇题为《杜甫的再评论》(以下简称《再评论》)的黑文。“瞋目不见丘山”的梁效之流,为什么忽然以研究杜甫的“权威”自居,关心起对杜甫的评论了呢?难到仅仅是“冒充风雅”么?不!发思古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实。《再评论》一文,是为“四人帮”篡权复辟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是一篇包藏祸心的反党黑文。  相似文献   

15.
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教育价值刘晓明“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一个概念。1977年班杜拉在其《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的问题。其后,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班杜拉及其同事又进一步完...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是广大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写进了生物实验安全问题:“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新的课程标准对实验安全问题的提出,弥补了以往教学大纲对实验安全问题的忽视,  相似文献   

17.
批驳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点,这是单刀直入法,即以自己正确的论点直接驳斥敌论的论点,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比如《“旁观者”未必清》一文,标题就是针对敌论“旁观者清”的逆命题。文章首先指出在四化建设中,人人都应是“当局者”,而不应是“旁观者”,当了“旁观者”,就忘记了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4期刊出了刘尧同志的《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刘文)。该文对德育功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如其标题“德育有多少功能”所内涵的不能无限和无条件地罗列德育功能的观点,以及文中论述的不可将道德和德育概念无限泛化的观点都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是细读刘文,又觉得有一些地方刘尧同志本身亦存在不少问题,现将本人对刘文一些观点的不同看法公之于众.以求教于刘尧同志、鲁洁教  相似文献   

19.
1998年 ,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诺亚与爱克斯坦的合著《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三十年的合作》 ,引起了广泛的国际评论。本期“学人论坛”介绍其中由约瑟夫·法雷尔 (JosephFarrell)撰写 ,发表在英文《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四期上的书评———“关于诺亚和埃克斯坦”。JosephFarrell来自多伦多大学 ,曾担任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IES)主席 ,现是CIES荣誉会员。撰写过大量探讨平等问题、拉丁美洲的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的文章。虽年逾六十 ,仍不失为本领域的活跃分子。  相似文献   

20.
当代国际范围内到处兴起教育改革的潮流。封闭的、保守的传统教育体系面临严重挑战,无视“教育自我保存功能”的改革也难行得通。这就引起关于教育自我保存与自我革新功能问题的思索。在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探索还属少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十年代发表的《学会生存》、《世界重大教育问题》等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对于目前正在开展的教育思想讨论,不无启发。所谓教育“自我保存”与“自我革新”功能是什么意思呢?《学会生存》一书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